来。所以路西菲尔买了些瓜子,顾雅螺抓了把瓜子,悠闲的坐在椅座上,边磕边聊。

瓜子皮扔在空纸袋里,电影看完后,随手拿走,扔到垃圾桶里。

“下面是放映什么?” 顾雅螺随口问道。

“梁祝。”

“黄梅调经典,很卖座的影片。”顾雅螺想起来道。

这部神话一般的电影,在台湾上映时,连映数月,卖座记录据说保持的二十年,有一位老太太甚至看了141遍,猛人!它之所以卖座,是因为去了台湾的大陆人怀念故乡,多次进电影院,只是为了熟记歌词。

“依然是国语片。”顾雅螺轻问道。

“对!”路西菲尔不解道,“我记得这里不应该是粤语片的天下,我粗略看了一下都是国语片。如有名的《不了情》与《江山美人》都是国语片。”

顾雅螺想了想道,“1950至1960年代香江国语文化流行,两岸忙于政治、军事,争斗,香江此时却传承中国文化。

这段期间内,香江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配合下,因缘际会开创出一段热闹多元的中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了相当积极的贡献。

一九四九年后,大陆与台湾刚形成对立,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很强,文化也被政治化,如大陆出现宣传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形态如样板戏,台湾则是**文化泛滥。香江适逢两岸非政治性文化正处低潮,又由于接收了大批从上海逃出的文化菁英,在此前以上海为中心的文化活动,遂由上海搬到了这里。

从上海南来的菁英,开始掌香江的文化产业,他们包括:创立明报的查良镛金庸先生;著名作家:倪匡、刘以鬯、卜少夫、司马长风;创建‘东方好莱坞’的邵氏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及旗下四大导演:拍黄梅调、宫廷戏及风月片的李瀚祥、拍新派武侠片的胡金铨和张彻、拍超现实侠片的楚原)等……”

“就如同国语音乐流行一样,这一代人都是从大陆过来的。”路西菲尔轻笑道,“哎!螺儿你说百代唱片为什么没有搬去台湾。”

国语时代曲制作中心-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被新政府接收后,也于1952年到香江重张旗鼓。许多海派时代曲名家,如姚敏、陈蝶衣、王福龄、姚莉、张露等也纷纷南下香江。

“也许是这里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吧!”顾雅螺猜测道,接着又道,“总之这些上海文艺界人才的到来,让这里从原本以粤剧、粤曲为代表的单一广东文艺形态,变成了以国语为主的多元文化。不过可惜……”

路西菲尔接着她的话道,“可惜只是昙花一现,已经开始衰退了。在台湾方面,六十年代后非政治性的文化创作开始多起来。在香江本身,1967年,以粤语为主的无线电视启播,为新到来的粤语文化时代开启了序幕。而明年作为象征的以李小龙为主的功夫电影热潮,而这些影片大多数都将背景放置在民国初年,内容无非是变种的江湖恩怨、小子学艺,其核心仍旧是对武林,当然是尚未消逝的近代武林的一种想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