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公司是那些国企啊!上面有婆婆,太婆婆压着,一张条子办也得办,不办也得办!”男子讥诮地说道,不屑地看着他们。“搞垮了厂子,换个地儿,接着干。”

方默南抿嘴偷笑,这家伙还挺有见识的嘛!

这家伙的话折射出这个时代的通病,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业下海开始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

当时人们用“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开张”这样的顺口溜形容下海创业的局面。而在创业实现个人价值、积累财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体制的引导,创业者在很多时候都陷入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漩涡。价格上的双轨制给了很多人转手赚大钱的运作空间。

批条子最为常见的。人情关系网络就来做一些经济活动,比如找关系买点紧俏商品啊啥的!

买个电视、买块不肥不瘦的肉、借单位的汽车办私事、买自行车,需要关系,这些批条子就是满足自己,随着市场丰富,已经不需要了。

可是,出国指标、贷款、审批、内部消息、进口权、税收优惠……这些东西,依然需要关系,甚至更需要关系。这些可都是90年代的词,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已经过时了——但内部消息永远不会过时,对吧!呵呵!

一个东西,稀缺,供不应求,大家都想要。但是有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的价格竞争得到,这种情况下就得靠‘关系’出手。托关系办事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只是这种交易往往是跨时、跨事的,你给我办了事,我不一定当下就用货币形式全额回报给你,这就变成简单的贿赂了,而是把这个人情欠着,将来有机会再换,或者将来你有用的到我的时候我也给你方便。

80年代,普通消费品里面的某些品类都是稀缺的。工作机会有时候也是稀缺的。而价格又受到管制,这就符合了‘关系’发挥作用的条件。

到90年代,经济不错,商品、服务和就业的供应相对充足了。这些领域就没必要继续依靠关系了。钱就可以搞定。

就像小时候。单位里所有人都一定得和单位的司机搞好关系,因为大家又有临时有事用车的可能。所以那时候司机很牛气。90年代,出现了出租车。大家就都觉得,与其欠人情用单位的车,还不如花钱坐出租车合算。所以司机地位就不行了。

进入90年代,粮票没了,价格双轨制结束了,分配物质可以不再靠批条子和走后门了。“钱”终于有了它应有的价值,批条子从原来满足个人需要,成了赚钱的工具了,所以拿着条子满地走的官倒就随处可见。

当批条子成为一种特供,就也不足为奇了。

“托关系、批条子”求人办事,不外乎事情办得圆满,“托关系、批条子、走后门”的目标指向,都是对于稀缺社会资源的优先获取。之所以出现托关系优先占有稀缺资源的怪现象,首先在于社会资源的稀缺以及稀缺条件下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其次,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在掌控、分配公共资源方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