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聪明了些,他们总能将政令玩出不同的花样来。

开国时的大周律其实是比较简洁,方便百姓知法的。但是这漏洞也不能不堵。于是大周律就越来越繁琐。

大周律成功地从万民之法变成了少部分人才能懂的法。

有些政策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能是良政,但是过了十多年,甚至只过了三五年这良政就变成了坏政。

大臣们挂在嘴边的一定有一句“与民争利”。

但是“民”到底是什么,不好说。“民”它是很灵活的东西,有时候它指的是布衣,有时候它指的是士子、世家、勋贵。

拿吕琤她阿翁,景耀帝来举例子。

景耀新政期间,吕琤她阿翁层想要开海,重振费驰的海政。

这时候总会有一大票大臣站出来说景耀帝这是“与民争利。”

在大臣们口中,景耀帝是要与布衣争利,这是不道德的,这不是一名贤明的君主该做的事情。

而在实际中这个民指的应该是士子、世家、勋贵。

布衣能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算是好生活了。

至于出海?那是不可能的。周人恋家,恋故土,周人讲究的是落地归根。

出海意味着生死难料,富贵在天。这富贵都是拿命争来的,万一偶遇一场天灾,万一巨浪将船掀翻,那就是尸骨无存。对于大部分布衣来说,实在是不值得。

周人中最具冒险因子的无疑是商人,但是商人在大周的地位无疑是地下的。至少官面上,板上钉钉是这样的。

商人们和士子、世家、勋贵勾结,往好听点说,那就是合作。

你提供给我庇佑,我给你上供。

这个“你”是士子,是世家,是勋贵,是有权有势的人。

这个“我”自然就是商人,精准一点应该是海商。

大臣的嘴,骗人的鬼。好的,坏的全都让他们说了。

所以还是得让大臣们没事儿斗斗法,要用大臣来对抗大臣。只有他们斗起来,对立起来,派系搞起来,山头立起来,吕琤才能高枕无忧。

吕琤想了很多,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永远不要低估读书人的下限。

有句话或许可以套用一下,吕琤觉得还是挺合适的。

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

想到大臣们,吕琤的心情有点小低落,这也许就是万人之上的苦恼吧,皇帝难为。

“继续。”

得令的魏忠贤继续他的讯问,所以皇帝说她只是来看看这句话千万别当真,此处划重点,要考的。

“祝小怜,你是为什么这么镇定的呢?”

“奴其实是自愿进宫的。”

祝小怜竟然是自愿进宫的,这让人有些出乎预料。

按照前面的铺垫,接下来的剧情因该是祝小怜被卖并用进宫得的赏银资助她的读书人阿耶继续读书才对。

剧情它不是这么发展的,那么真正的剧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