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铁甲舰。

为了表示支持,腓特烈三世把这艘战舰命名为“威廉大帝”号。

也就是说,腓特烈三世用他父亲、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国皇帝的名字,为这艘还未问世的战舰命名。

随后,威廉皇储自愿为该舰捐赠了十万帝国马克。

皇帝亲自为战舰命名,皇储带头捐款,立即在帝国国内刮起了捐款风潮,短短一个月内帝国战争部就收到了一百四十万捐款。虽然只有少数来自平民百姓,但是自愿捐助的民众多达上百万。

经费不成问题,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年底,冯承乾把提尔皮茨调了回来,让他负责战争部的日常行政事务,自己则去了威廉港造船厂。

虽然只过了几个月,但是在设计“腓特烈大帝”号时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由克虏伯兵工厂开发的三百五十毫米巨炮进展顺利,只是这种火炮只有三十倍径,穿甲威力严重不足,冯承乾希望得到的是一种穿甲威力足够巨大的火炮,所以委托克虏伯兵工厂开发四十倍径的三百毫米舰炮。三联装炮塔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即便无法配备“腓特烈大帝”号,也肯定能配备“威廉大帝”号。

让冯承乾有点意外的是,得到帝国战争部的经费支持后,曼斯钢铁厂在表面渗碳硬化装甲钢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几名年轻的技术专家想出了很多好点子,正在努力实现量产。

只是,在设计“威廉大帝”号的时候,仍然有一道迈不过去的难关。

这就是动力系统。

虽然冯承乾为帝国工程师指明了方向,即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但是技术突破需要雄厚的积累,而帝国欠缺的就是积累。

别说在设计阶段,即便三年之后,“威廉大帝”号建成时,帝国在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领域也没取得重大突破。要到十年后,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前后,帝国才能制造出够用的蒸汽轮机。

通过设计“腓特烈大帝”号,冯承乾对战舰的设计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设计一艘战舰,首先考虑的就是动力系统,即首先根据性能指标大致定下动力系统的大致输出功率,再结合动力设备的性能确定需要采用多少台锅炉、多少台蒸汽机,也就能够确定动力系统所占吨位,然后在剩余吨位中分配装甲、火力等系统所占吨位,从而订下大致的设计方案。

动力系统性能落后,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吨位,也就意味着其他系统必须精简。

“威廉大帝”号的总拨款为一百六十万帝国马克,扣除设计费用之后,建造费用在一百三十万帝国马克左右。

以此标准,可以大致确定“威廉大帝”号的标准排水量在一万四千吨左右。

仅从排水量上看,“威廉大帝”号的性能比“腓特烈大帝”号高出了一大截,因此有更多的吨位用于装甲与火力。

问题是,“威廉大帝”号绝对不能是一艘最大航速只有十二节的主力舰。

为了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