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工程师与高级技工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了半年到两年不等的培训,在回国后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帮助就是如虎添翼。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特别是在技术上的帮助,〖中〗国根本不可能在二战中笑到最后。

比如,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了凵u型坦克的整套设计图纸,并且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帮助〖中〗国获得了万吨级水压机(制造装甲钢板的必须设备),还援助〖中〗国建立生产高压坦克炮、车辆发动机的工厂。又比如,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三八年提供的卧1OPE战斗机的全套图纸,以及援助建立的战斗机与发动机工厂,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称霸东方战场的“隼(yimixs)•(cc)” 式战斗机。

当然,人员培训更加重要。

大战期间,〖中〗国最重要的工业技术人员,半数以上去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而军事工程师中,百分之百都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并且由此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

事实上,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连冯承乾都没预料到。

当时,这就像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把所有人都砸晕了。

还好,冯承乾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以说,〖中〗国海军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几大造船厂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后建造大型战舰。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提供的无偿援助。而宋靖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之行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收获,也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转变观点,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一米小%说)_[(yimixs.cc)]▦『来[一米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yimixs)•(cc)” 说得难听一些,在德国上层眼里,〖中〗国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部分,也就理应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服务。这一点,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出面干预中日停战谈判的时候体现得极为明确。可是在此之后,德皇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对〖中〗国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上下都有一种认识,即没有〖中〗国在远东牵制红俄,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再次两线作战,而且这次会从一开始就与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交战,而帝国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局面下取胜,也就必须指望〖中〗国能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消除来自红俄的威胁。也就是说,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没人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虽然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并且开始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的工业项目都已完成,工业生产规模超过了意大利与法国,成为全球第

(yimi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