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远程对空探测能力, 增大了在远距离上发现反潜巡逻机的概率, 从而使潜艇在遭遇反潜巡逻机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下潜到安全深度。到一九四三年,第七批次的“乌贼”级又有所变动,主要是采用了强度更高的钢材制造耐压壳体,把最大下潜深度由二百四十米提高到了三百六十米,还对舱室布局做了一些调整。

可以说,在一九四三年之前,“乌贼”级是太平洋上xìng能最好的远洋潜艇。

这种水下排水量达到一千八百吨的潜艇,能够以十节的速度在通气管状态下航行一万六千公里、在仅用蓄电池的情况下能以四节的速度航行二百四十海里,其最大潜航速度达到了十二节,最大水面航行速度为二十二节。正常情况下,总共能够携带二十八条鱼雷、或者是四十二枚水雷,此外还有一门八十八毫米甲板炮(初期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的,后来换成了国产的八十毫米火炮)、一门四十毫米高shè炮与四门二十毫米机关炮。全艇总共有四十四名官兵,其中军官六人。在没有潜艇支援舰协助的情况下,最大自持力为七十天,而在得到支援后,能超过一百二十天。

问题是,“乌贼”级的造价太高了。

可以说,这是中国海军在大战初期建造的大部分战舰都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大战爆发前,虽然中德关系并不错,但是也并非毫无间隙,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矛盾,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对华援助方面,总会有所保留,特别是在军事技术领域,多多少少都有点吝啬。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很难及时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事技术。大战爆发后,这一情况得到明显改观,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无条件的为中国提供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海军从中获益匪浅。结果就是,在新技术支持下,中国海军对大战初期建造的战舰都提出了较高的xìng能标准,从而使得造价居高不下,难以降低建造成本。

有趣的是,这并非中国海军的问题。

当时,中国陆军与空军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由新技术堆砌起来的新装备,在造价上都高得吓人。

事实上,这也正是技术吸收阶段的必然结果。

到了大战中期,也就是一九四三年,随着各种先进技术要么已经掌握、要么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各大厂商都已经通过前期生产赚回了技术上的投资,甚至收回了建造生产线的投资,各种武器装备的造价开始直线下降。相应的,这些武器装备的xìng能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

最初三批“乌贼”级总共只建造了不到一百艘。

虽然与战前的潜艇建造量相比,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但是跟战争期间的建造量相比,这就算不了什么。在德意志第二帝国,7型潜艇建造了八百多艘,而且是在不到三年内完成的。在美国,“小鲨鱼”级建造了上千艘,也是在三年多内完成的。可见,当时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年建造量都在三百艘以上,几乎每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