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王国参战, 才存在大力发展潜艇的必要性。

用祝世建的话来说:如果对付狭夷皇国都需要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这仗就不要打了,还不如趁早妥协。

帝国海军潜艇部队,一直按照“长远目标”在发展。

主要培养人才,而建造潜艇反到不急。

那几十艘只能在近海活动的小型潜艇,几乎全都是训练用艇,其存在价值就是培养潜艇官兵。

按照原订计划,大规模建造远洋潜艇,怎么都是新历100年之后的事。

只是现在来看,恐怕得提前开始。

如果纽兰联邦将在今年,哪怕是在下半年参战,帝国海军都得考虑立即扩大远洋潜艇舰队的规模。

至少应该立即加快建造速度。

显然,问题就在这。

不是说缺乏建造潜艇的工业实力,而是没有合适的设计方案!

建造潜艇,小型造船厂就行,南江下游与帝国北部沿海地区,少说都有十家造船厂具备建造能力。

可是直到大战爆发,帝国海军都没有合适的远洋潜艇的设计方案。

那二十艘远洋潜艇,全都是在上次大战结束后,用战争期间建造的最后一种大型潜艇改进而来的应急产品。

说句不好听的,是用来充数,补上条约规定的潜艇总吨位的缺口。

显然,早就落伍了。

导致这种局面,往根本上讲,还是在帝国海军自身。

过去十几年里,有能力的设计师,几乎全都被舰队航母、快速战列舰等项目挖走了。

像舰船设计师这类尖端人才,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够用。

再说,设计潜艇也不是那么容易。

以复杂程度论,潜艇超过了任何一种水面战舰。

在理论上,所有水面战舰都是开放式架构,只需要扩大尺寸与增加排水量,就能够达到设计指标。

潜艇刚好相反。

因为是封闭式架构,所有基本的参数,尺寸与排水量定下后,就不能随意变动。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限死了的空间里面,严格按照限定的吨位,实现全部的,至少是主要设计指标。

这个特点,决定了水面战舰的设计师很难转行设计潜艇。

赵禹做过尝试,最后是半途而废。

就是在碰壁后,赵禹才向海军司令部提出建议,在南江下游的武州与昌州各资助一家集设计与建造为一体的造船联合体,与其他的大型造船厂错位竞争,主要从事潜艇等特种舰艇的设计与建造。

该建议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武州造船厂与昌州造船厂。

可惜,两家造船厂的整合工作在新历99年年初才完成。

此外,缺乏设计师的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

大战爆发之前,武州造船厂与昌州造船厂各提交了几种潜艇的设计书,全被赵禹给打了回去。

因为设计师严重欠缺设计远洋潜艇的经验,所以这几套方案,全是在现有的小型潜艇上进行放大。

等比例放大后,就是远洋潜艇了?

这么简单,哪里需要设计师,找几个皮尺工就够了。

按王开元所说,此次谈判的一个目标,就是争取以技术交换的方式从迢曼帝国引进远洋潜艇设计方案。

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先让造船厂练手,把工人培养出来。

通过对引进的方案进行改进,让潜艇设计师获得锻炼的机会,从而对先进的远洋潜艇有全新认识。

等到一切成熟之后,再从头设计新式远洋潜艇。

如果顺利,其实就一两年的功夫。

这些事不需要保密,在谈判开始后就会告知迢曼帝国的谈判代表,而且梁夏海军缺乏远洋潜艇又不是秘密。

谈到正事,白止战来了兴趣。

吃完午饭之后,他就跟着王开元回了东院。

用王开元的话来说,他一路睡了过来,需要补的课还多着呢,所以最好少去外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