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出动2个中队,因此只能在2个方向为承担防御任务的地面部队提供掩护。

至于空中支援,就别指望了。

哪怕有3支混编轰炸机中队可用,因为没有战术航空兵掩护,所以没法有效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

没有绝对的制空权,让笨重的轰炸机飞到战场上空投弹,跟送死没有区别。

波伊战争的教训至今都历历在目。

在那场战争当中损失100多架战略轰炸机之后,帝国空军才醒悟过来,并承认密集轰炸战术已经过时。

空中支援无法到位,就得对禁飞区的范围做出调整。

只是到底怎么调整,主要有两个观点,扩大禁飞区的范围与缩小禁飞区的范围。

前一个观点主要来自陆战队,靠前部署的作战部队最多就2个装甲营,可以动用的坦克还不到70辆,需要守卫的边境线却宽达数百千米,因此只能通过扩大禁飞区宽度,获得更大的防御纵深。

准确的说,其实是获得更多时间进行战术机动。

把禁飞区的宽度由通常的100千米扩大到300千米,伊拉克军队只是发起突击,就得多花12个小时。

对陆战队来说,多出来的12个小时至少能够运动200千米。

这样一来,在沙乌地与伊拉克国境线南面,只需设置两处防御支撑点,因此2个装甲营勉强够用。

相反,如果禁飞区没有扩大,就需要设置更多的防御支撑点,部署更多的地面部队。

在提出这套战术的时候,陆战队的军官故意忽视了一个问题。

要想让该战术奏效,必须得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帝国的军事部署,特别是提前进驻沙乌地的空中力量,具有足够强大的吓阻效果。只是靠前部署与战备巡逻,就能够让伊拉克空军放弃冒险念头。

只是3支“远征混成联队” 就能吓住伊拉克空军吗?

如果没达到这样的吓阻效果,扩大禁飞区就是自讨苦吃。

6个战术中队,总共才48架战斗机,哪怕是倾巢而出,也未必干得过拥有600多架战斗机的伊拉克空军。

按照昨天做的推演,如果伊拉克空军下定决心,只需连续发动两次大规模冲击,就能压垮帝国的防空力量。

虽然伊拉克空军会遭受惨重损失,但是在接下来的战斗当中,伊拉克陆军装甲部队能在不受重大威胁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推进到边境线南面,用数百辆坦克淹没陆战队的2个装甲营。

战略轰炸,不会有多大意义。

因为缺乏战斗机提供的掩护,所以部署在迪戈基地的轰炸机只能使用巡航导弹,在远处发动攻击。

先不说帝国空军储备的巡航导弹是否够用,即便是够用,打击效率也不会高到哪去。

巡航导弹更加适合用来对付固定目标,不适合用来对付推进中的装甲部队。

让巡航导弹用1个多小时飞行上1000千米后,还能准确运动目标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