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事业频频遭受打击,郑王索性不派船队去海上了,老老实实的和君侯联络感情,和臣子共商大计。

宋国君臣互坑的新闻闹得太大,郑王和郑国大臣,不得不花费一点心思,互相试探一下对方的心意。

实在处不到一起,那就直接分手。互相成全,总比互相伤害的好。

所有来辞官的臣子,郑王都大度放手。

“王上,家母病弱,臣想辞官,带母亲去求医。”

“辞官啊?行,寡人允了。”

“王上,家父病逝,我想回乡替他结庐守孝。”

“嗯,好,你孝心可嘉,寡人就不留你了。”

放着放着,郑王一不小心,就放纵过了火,朝中许多大臣和贵族,慢慢的都消失不见。

郑王都知道吸取宋国的经验,国内的贵族自然也知道,宋国跑慢了那批贵族,结局那不是一般的惨烈,所以郑国的贵族也不敢拖延。

趁着现在姜国休养生息,没动兵戈,一群贵族拖家带口的往姜国跑。

可财帛动人心,这么大批有钱人往姜国蹿,路上不自觉的就生出了许多盗匪。

势弱的盗匪,白天不敢硬刚,晚上却会搞潜伏,他们熟悉地形,有优势。就算贵族有大批的护卫,在离开的路上,都会受点损失。

面对国内突然出现的盗匪,郑王赶紧站出来自证清白。

“这可不是我干的啊,我还没那么损。”

“那王上不如下令,大力剿匪。”朝中臣子建议。

郑王烦躁的解释道:“我下过令,但怎么执行是当地官员的事,我怎么管得着。”

“王上,国内的盗匪不清除干净,怀疑您的声音就不会消失,你不知道,那群人说得多难听。”

“我说了不是我做的,就不是我做的。真有那样的流言,定然是姜国散布的!”

他能够放国内的贵族离开,已经足够大度,如果还要帮他们保驾护航,那他就是一个纯纯的冤大头了。

要不是宋王做的那些事情暴露,他甚至都想故技重施,而不是现在这样,打肿脸充胖子。

可如今郑国跑的不单是贵族,连庶民和奴隶,也在大批量的流失。

在宋国和郑国交战的时候,郑小白就大肆宣传了一番姜国的制度,忽悠了不少百姓去他管理的那十城定居。

十城的土地有限,收纳的的百姓也有限。

很多没来得及去的百姓,就只有眼馋的份。尤其是去年秋收的时候,棉花、红薯、玉米的产量,看得人眼红。

等姜国吞下宋国,和郑国接壤的时候,一大批早就有想法的百姓,跑得飞快。

去姜国,可以分地,分粮种,还有农官医官,军功还可升爵……

想到郑国这段时间损失的贵族和庶民,郑王愤愤的说道:“那些大臣也就罢了,普通的庶民,要是没有人鼓动,他们怎么会走。”

“最近民间的风向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