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从小又是生长在大坂一带,所以对南近江或者京都城来往大坂的道路,自然相当熟悉。

就是从六角源次郎这里,杨振进一步知道了淀川水道的重要地位。

杨振原以为拿下大坂之后,就需要弃船登陆,然后只能走陆路打到京都去了。

但是六角源次郎告诉杨振,淀川源出琵琶湖,经过京都,流向西南,最后注入大坂湾,是连接京都盆地与大坂平原的主要水路通道。

特别是,淀川不长,但是水量很大,航道深且阔,可以通行船舶。

而且淀川的出海口虽然在大坂湾内,但是其上游却有重要支流直通京都城。

在杨振的仔细询问之下,同时也在何廷斌的翻译与多副舆图左证之下,六角源次郎在杨振拿出来的舆图上,将淀川及其上游支流的位置一一画出。

如此一来,从大坂湾到京都城的水路一目了然——

淀川上游有条重要的支流叫桂川,桂川有条重要的支流叫鸭川。

而鸭川就在京都皇居平安宫的东墙外。

相应的是,桂川距离京都皇居也不远。

甚至可以说,整个京都城就是建在桂川与鸭川交汇前的两河之间。

而当年倭人营建这座平安京的时候,所模彷的对象,正是处在尹洛之间的大唐东都洛阳城。

所以,倭人地方诸侯也把到京都面见天皇称作“上洛” 。

当然,倭人地方势力进京都面见天皇,并一定都是好事。

而且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对天皇一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不管是在镰仓幕府时代,还是在室町幕府时代,又或者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时代,权臣率军上洛,一般都是为了前来炫耀武力,向倭国其他的臣民们宣示自己的权威。

而天皇或者天皇一家,在这个时候,面对上洛求封的权臣,往往都只是配合表演的小丑。

当然,到了德川幕府时代,这个情况丝毫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也只能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了,天皇的权威,在德川家面前,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崇祯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夜里,月朗星稀,大坂湾的潮水勐涨,淀川入海口海水奔涌倒灌,走水路挺进京都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与汤玛士佩德尔就战利品的分配达成了一致意见的杨振,也秉承了兵贵神速的原则,在入夜时分下达了一系列率部留守与跟随作战的命令。

杨振命张天宝率一哨掷弹兵留守大坂城本丸及其天守阁,命郭小武率瀛洲号、普罗文查号留守大坂湾。

同时命严省三率领隶属金海镇的十八艘四百料战船、三十艘平底沙船,以及当日下午从大坂湾内点验收缴的几十艘关船,运载其他全部人手走淀川逆流而上。

说是逆流而上,但其实在大坂湾内的海潮作用之下,加上桨手和船帆的作用,船队行进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众人也看出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