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第二天。

姜海蓝和祝言蹊驱车到了江城北碚区缙云山。

她二人仰头望着苍绿色的群山,心中生出了很多感慨。

祝言蹊双手背在身后,情不自禁地说道,“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虽然现在不是春天。

姜海蓝眨眨眼睛,“就像我们老家的山一样,几年过去,终会青绿。”

她右手往前一挥,很是意气风发,“走吧!”

沿着竹林里的台阶拾级而上。

穿过了白云竹海,来到了白云观。

两人从白云观往下看去。

近处的绿树,云海,远处的群山,山下的北培区,尽收眼底。

祝言蹊忍不住双手放在嘴边,朝山下大喊,“啊——”

姜海蓝俯瞰脚下风光,心情非常地好。

她在脑子里给直播间的观众们讲道,【缙云山,在历史上被称为巴山,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

【当然我们来爬这座山,不是因为它有名或者说好看,而是我们仰慕江城人民的精神。】

姜海蓝斩钉截铁,【江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江城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她的一双眼睛很亮,很亮。

【去年8.21,缙云山发生山火。】

“山火”这个词瞬间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为了扑灭山火,为了保护山上的珍稀动植物和山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防员、武警、解放军救援人员冲在了灭火第一线。】

【而江城人民也自发地组织起来,有的人组建了摩托车队,一次又一次地往山上运送物资,运送医护人员。有的人在山下物资补给处排队运送物资,以“人肉传送带”的方式把物资送到了指定地点。还有人积极地买了物资往这边送,缺什么都立即有人补上。】

【强大的后援保障,甚至让山上的救援人员能够吃到雪糕。】

说到这里,姜海蓝不由得笑了笑。

她拿出手机,戳开相册,翻出一张照片给直播间的观众们看。

【这是当初救援时留下的一张照片。】

黑色的山脉,左边是红色的大火和烟雾,右边则是一条长长的蓝色灯带。

【左边是山火,右边是上山运送物资的志愿者们头上戴着的头灯。】

【山火无情,但我们的军民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火长城!】

这张照片带来的震撼,不分古今。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能不为之动容?

姜海蓝很是感慨,【我也算是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2]这句话的力量。】

她顺手翻出了一个帖子。

【真正救援灭火的力量是消防官兵、武警部队,是他们站在了第一线,云州森林消防提出了“以火灭火”,最终取得了胜利。】

帖子上是几张照片。

几辆绿色的大车,两旁围满了挥手的人们。

红色的小旗子在人们手中挥舞。

穿着橘色衣服、戴着口罩的男青年坐在车上,同围着周围的人敬礼、挥手、比心。

……

姜海蓝笑道,【这就是每次救灾之后,大家喜闻乐见的,当地群众自发送别、硬核投喂的场景了。】

她笑盈盈地解释道,【每次救灾,洪水、地震、山火,都是我们的解放军冲在第一线。救灾完成后,当地群众感念英雄们的付出,会自发组织送别,投喂各种东西,西瓜啊,鸡蛋啊,饮料啊,据说连半扇生猪都有。】

【当然了,部队是有纪律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表示你有你的纪律我有我的办法,非得把食物投喂给英雄们不可。】

【为此还流传出救灾的战士在救灾中没有受伤,反而被群众抛上去的一箱矿泉水砸伤的故事。还有有经验的老兵们回去时会坐在车的里面,因为坐外面会被群众满满的爱所伤的传说。】

姜海蓝的声音中带着笑意,更是满满的骄傲。

她没有讲战士们为了灭火做了什么,她只讲了了不起的江城人民凭借强大的组织能力做好后勤工作,只讲了火灾之后当地群众送别救援官兵时的盛况。

可已经足够让天幕下的人们了解到这是怎样的军民情。

古往今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都是百姓对军队的最高待遇!

——

秦朝。

嬴政心里又是震惊,又隐隐有一种“终于来了”的预感。

从姜海蓝直播以来,他早知道天幕上的那个“政府”与众不同,他们格外看重百姓。

姜海蓝给看的那几场战役,不仅让他看到了那个男人的神操作,更看到了那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如今,姜海蓝无意识地亮出了“刀锋”,让他看到了军队不止是打仗厉害,他们竟然还走在了灭火第一线!

嬴政不能理解。

但不妨碍他意识到姜海蓝所讲的这个故事,会在民间掀起怎样的风浪。

汉初。

刘邦将嘴里的草根吐掉,眯着眼睛重复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伐无道诛暴秦,他刘邦在反秦中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约法二章”得到了关中各县父老、豪杰们的拥护,二秦之地百姓们为他们送来牛羊酒食慰问。

但……

天幕上的那支军队,竟然被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刘邦坐直了身体,如果那支军队真的能够将这条纪律贯穿始终,那百姓们拥护军队是必然的。

军人若是保护百姓,若是不伤害百姓,百姓又如何不“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

可是他想不通,天幕上的军队缘何能做到如此?

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转向卫青,“舅舅,”少年将军脸上情绪复杂,“我没有想过……”

史书之上写孙武千里奔袭、五战五捷,写白起出奇制胜、威震六国,写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无一败绩……

或许将来还会写他霍去病。

但史书上不会写,哪一场战争的胜利归功于在后方做好强大后勤工作、为了打仗而牺牲良多的黔首!

天幕上却说,“淮海战役”——虽然还不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它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霍去病深知,战役的胜利,必然是因为将领指挥得当,战士们英勇杀敌,可天幕上着重表功在战役中做后勤的黔首!

正如姜海蓝着重夸赞了在灭火中做后勤的江城人民!

卫青亦很是动容,为那张红色大火与蓝色灯光对峙的图,为姜海蓝口中的军民之情。

见霍去病有如此一说,他颇为欣慰,温声道,“即便是现在,能够打退匈奴,确实应该感激大汉子民。”

他们自然应当感念陛下的力排众议、坚定不移,但亦应当感念数年来为支持对匈奴的战役,为粮草、战衣、兵器、马匹等等而做出牺牲的大汉子民!

纵观古今,哪一场战役的背后,又没有一国子民的牺牲与支持呢?

刘彻本人自是很清楚这一点,他爷爷他父亲为什么不打匈奴?

是不想吗?

不,是因为国力不够强,打不起。

如今他能够硬杠匈奴,不是说他性格强硬,他爷爷父亲性格软。

而是几代人的积累,攒够了财富,让他能够支撑起对匈奴作战的物资。

没有强大的后方做好后勤工作,打胜仗谈何容易?

可他表彰的旨意发了一张又一张,确实没想过大汉的子民。

刘彻望着天幕,姜海蓝神采飞扬地讲着因为没有“经验”而开窗被一只鸡铺面砸来的消防员,他心念一动。

东汉初。

刘秀更在意的是天幕上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组织力和执行力。

他很清楚,很多时候,不是人越多越好。

若不能做好组织,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不仅发挥不了作用,反而会生出诸多事端,影响效率。

让很多人各司其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天幕之上,姜海蓝说江城人民组织摩托车队往山下送物资,排成队搬运物资,有什么急需的立马就有人送到,还有头灯组成的蓝色长线……

他刘秀自然是透过这一切,看到了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百姓们自愿地围绕着这个核心,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他为之好奇,也为之惊诧。

东汉末年。

古往今来,屠城者数不胜数。

军队的屠刀不止挥向敌人,也挥向柔弱的百姓。

尤其是如今乱世,人命贱如蝼蚁。

百姓们实在是无法想象,会有为了保护百姓而站在灭火第一线的官兵?

会有不收取百姓任何好处的官兵?

怎么可能!

她一定是在骗人!

徐州、雍丘、彭城、邺城、柳城血流成河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地百姓的尸骨还至今无人去收。

要让他们相信,真的会有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群众的官兵……

他们只会认为姜海蓝在胡说八道。

真想不到她竟然也会乱说!

她为了给官兵说好话编出这种谎言!

曹操、孙权、刘备阵营的人自是知道,姜海蓝没有说谎。

她没必要特地吹捧他们那个世界的官兵。

她是真正地为这军民之情而动容。

也就更让他们感到惊愕和不解了。

眼神交织之间,都是大写的“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军队?

为什么官兵们不去打仗而是去灭火?

为什么能够奉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

为什么能够得到百姓如此自发的拥护?

但也有聪明人从中窥到了什么。

若是我们也能做到如此?

若是我们也能军民一心?

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