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什么来支持两艘主力舰地建造工作?没有钢铁厂, 没有基础交通设施,没有化工厂,没有大型机床,没有大型水压机,甚至连大型起重机都没有,还怎么来建造大型战舰?

除了工业本身之外,承担这两艘战列舰建造工作的日本船厂的基础设施也被彻底摧毁,而且,当时停在码头旁栖装的“武藏”号在轰炸中挨了好几枚炸弹,舰体受到了严重损坏,日本旧军在撤退的时候,还用数百公斤炸药彻底破坏了这艘战舰,使其在港口里坐沉。而停在船台上的“信浓”号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帝国6军接手的时候,船体已经倒在了船台上,光是将其扳正就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依靠日本本国的能力的话,是不可能完成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的,甚至无法恢复正常的状态。那么,就只能依靠帝国的能力来继续完成建造工作了。当时,有两种办法可以选择。

一是将这两艘战列舰拖回帝国的造船厂,在帝国的造船厂继续建造。可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帝国没有足够大的船坞来容纳这两艘战列舰。另外,日本海军采用的建造标准,以及建造工艺与帝国海军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修改帝国造船厂的建造方法,同时得培养一批新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帝国海军没有多余的大型船台来容纳这两艘战列舰了。而“信浓”号的船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根本就无法直接拖回帝国,至少也得在日本完成基本的船体建造工作才能下水。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继续在日本完成建造工作,可问题是,不管是将帝国本土建造的零备件运送到日本去,还是帮助日本恢复一定的船舶建造能力,在日本本土建造零备件,这都意味着巨大的花费。

还有工人的问题,就算能够在日本找到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要将其组织起来,恢复战舰的建造工作,这也需要很多的时间,以及大量的投入。

换句话说,这两种办法实际上都不现实。谈仁皓当时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最后用数据说明了这个问题。

如果选择前一种办法,即拖回帝国的造船厂,在帝国本土完成建造工作的话,那么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期得花上至少两年的时间,而其投入的资金过了建造四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全部花费。可问题是,在当时,帝国海军地第三批“新省会”级战列舰即将完工。如果开工建造第四批“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话,也就最多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花费还少得多。也就是说。在这两艘“半成品”战列舰上地投入根本就不划算。

如果选择后一种办法的话,那么需要花费的时间更久。仅仅恢复日本本土的部分船舶建造能力就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然后完成这两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所有的时间算上,至少得花上两年半的时间。另外,培养工人,建造基础设施的花费肯定非常巨大。还要将原料运送到日本去。这就需要更多的投入,而其花费绝不会比前一种办法少多少。更主要的是,这不符合帝国对日本的态度,相是绝不会同意帮助日本恢复工业基础的。

实际上,这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