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况太特殊了。论媒体资历, 我当然是新手, 但我在BBS上是第一代网红,进入报社前,我在网上高强度写了一年多,这种传播手感的积累,你在传统媒体忙活一辈子也比不了。只是当时我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这段经历的价值,反而不断地用传统媒体过时的东西来规范改造自己。

但是,传播感知能力这个是没法改造回去的。怎么叫改回去呢?因为我发现,如果你是一个新人一个素人,什么东西更受欢迎,你是有朴素直觉的,但传统媒体干久了,就会逐渐迟钝甚至彻底坏掉了。比方说,一个新闻是德艺双馨的赵忠祥老师有私情,一个新闻是针对公务人员有一个反腐条例,如果你是素人,你一定会觉得赵忠祥老师这个是大新闻,如果你做了很多年新闻记者,你一定会觉得反腐条例是大新闻。

传统媒体的灾难在于,会把我们应该做什么,当成什么是受欢迎的,而我们应该做什么又来自对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这个定位是什么呢,是居高临下的启蒙者、布道者和监护者。我很认同这种定位,但它又和我自己积累的传播手感是严重冲突的。

当年和我一批的同行,越是业务上表现优异的,转型新媒体的表现就越差。而今天新媒体做得有声有色的,有媒体经验的不少,但是,他们要么传统媒体经历非常短,要么是从业时间虽长,但却不是核心部门核心岗位的名记名编,最典型的是咪蒙。

名记名编很难转型成功,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状况。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表现优异的人,会看重传统媒体的传播反馈经验,在意自己赖以成名的技能点。要知道,人不自觉地美化和神化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是人之常情。

所以,新旧媒体改朝换代,你在传统媒体成就越高,就越舍不得放弃自己熟悉且擅长的表达和传播习惯,你不是没有学习天赋,也不是意识不到,而只是你不愿意。所以很容易错过新时代。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排队效应——新开一个队列,抢到新队列最前面的,基本上是老队伍中殿后的人,而原来排中间的人,原本离新队列靠前的位置更近,但他们会因为犹豫不决错过绝佳的机会。

我大概是在2004年前后,也就是入行三年,就开始有了做个全新的内容产品的想法,你有这种冲动就说明有这种能力,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到了2012年底,我实在忍无可忍,觉得再不辞职,我想做的东西就再没机会做,这辈子就算是浪费掉了。我想做的有些东西,有些就是大象公会的内容。

如果2004年有今天这样的机会,我要做的未必就是大象公会在做的内容,我能做到内容产品,其实有更多的可能。三十出头的年纪,当时精力和创造力上处于最佳状态。再一个,就是我当时依然能感觉到自己处于较为明显的上升学习期,虽然已经非常平缓了。

好了,讲到上升学习期,这又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一个重点。

人在进入任何行业都有一个上升学习期,这个时间都不长,内容产品的上升学习期,大概也就是一年左右,会保持一个很陡峭的上升曲线,这大概是你遇到好的环境和机会,能由新手变成熟悉手所需要的时间。大概到了第三年,它就开始变得非常平缓,到了很难感知的程度。

我入行后,到了第三年,已经有了日报、周报、门户网站的经历,频繁变换媒体类型,会延长你的上升学习期。但是,从表达能力和传播感知能力的提升来看,其实是非常微弱的,我的学习,只是在适应新的标准罢了。

如果你天赋中等偏上,遇到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错,而且方法得当,那么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传播感知能力,在我看来,如果有一年时间的高强度训练积累,都有机会达到成为高手的水准和实力。注意,这里需要的是高强度训练,时间是不能替代强度的。

我这里说的,还不是因为新技术平台出现,你借助一种形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内容,抢占空白先机,比如Vlog、直播、抖音等,而是与传统内容相似度很高的产品形态。

当然,你具备了高手的实力,不意味着你和别人有同样的成功机会,这其实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的竞争对手,即所谓个人的能力无法打败时代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