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完成;四艘“省”级乙型的维修工作在九月初就能完成, 另外四艘则要持续到十月底, 甚至十一月底;而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维修工作肯定要持续到年底;二艘从土耳其租借的战列舰的维修工作最快也只能在明年年初才能完成。

如果算上在九月底到十月初6续服役的八艘“海军元帅”级,到十月份的时候,帝国海军将拥有二十七艘战列舰,其中十二艘为新建的“海军元帅”级,八艘为“省”级乙型,七艘为

这么多战列舰,可以组建成七支作战舰队了!

只是,在分配兵力的问题上,确实比较棘手。到时候,无论如何也应该留一支作战舰队在太平洋上袭击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港口与海军基地,防止美军在太平洋上兴风作浪,同时也能确保从帝国本土到巴拿马运河这条主要航线的安全。

那么,剩下的战舰只能配备给第四舰队与第六舰队。

该怎么分配这些兵力呢?

卫延年没有急着做出决定,而是在七月十日左右让总参谋部的几名高级参谋就下一阶段作战行动的重点写了一份报告,然后再根据这份报告对海军舰队的作战编制进行了重新审定。

最终,这份报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按照当时已经掌握的情报,即便美国还在建造数量众多的战列舰,可是在人员素质不佳,且训练严重不到位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因此,之前以对海作战为主的编制体系将难以适应下一阶段的作战需要。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海军舰队的作战能力,必须对舰队的编制做出调整。

因为陈锦宽不在舟山,加上战区制已经得到了检验,卫延年没有对海军体制动大手术。

当时,他只修改了舰队的编制,将以往的“四八十二”编制体系(四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这是作战舰队的基本编制)变成了“八十十二十六”体系,即八艘战列舰,十艘大型巡洋舰,十二艘通用巡洋舰,十六艘多用途驱逐舰。

从编制体系就能看出,帝国海军将从远洋决战型海军转变成近海封锁型海军。

当然,卫延年没有立即着手改组舰队。毕竟改变舰队作战编制不是一件小事,很多问题都需要反复论证。另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在加勒比海地区获得立足点,为接来攻打美国本土做好准备。

七月十四日,白佑彬收到了蓝凌波来消息。

紧接着,在当天下午,他就收到了卫延年从海军总参谋部来的消息,让他尽快搭乘“胜利”号旗舰赶望前线,负责协助6少丰攻打太子港,并且为建立战区前线司令部做好准备工作。

十五日上午,一场登6战役在伊斯帕尼奥拉岛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