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这个少年的心机和秉性他已经是深自戒备的,只是不知这位赵大人知道了多少,说那番话出来是个什么意思。

非是他愿意把事情憋在心里,他的事情牵涉之广,就连他自己每每想来都是暗自胆战心惊的,能一路来到这赵家村,已经是邀天之幸,本来想着在这里隐居下来,一辈子不问世事的,没成想,虽然逃出了险地,对方却是急追而至,若不是。。。。。。。。两年过去,竟是追索越来越急,丝毫没有放过他们一家的意思,这么一直提心吊胆的下去他也是不愿的,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一个不好便是家破人亡的结果,在听说赵石过些日子便要随景王进京之后,这心里的忧虑更是加了一层。

在见到景王之后,他到也不是没有动过心思的,但一来事关重大,不知道这位王爷殿下听了之后是作何反应,虽说眼前的是位正经的龙子凤孙,但这么大的事情他担不担得下来还两说着的。

二来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凭那位的势力,知情的差不多也没几个了吧?时日隔的又久,就算他出首,又能查出些什么来实在难说的很。

犹豫了一阵,最后却是一咬牙,站起身来,一撩衣服,端端正正跪了下来,“蒙殿下不弃,小人便也不敢欺瞒殿下,小人本姓崔,说来惭愧,小人祖上乃博陵崔氏之后的,先前居于庆阳。。。。。。。。”

李玄瑾本待想将对方搀扶起来,伸出手听到这里,眉头却是一皱,手又慢慢收了回来,心里却是想道,怎么又和庆阳有关了?这庆阳之变到了如今还余音袅袅,这其中的故事恐怕又是惊人的很吧?

至于博陵崔这个姓氏,反而是没怎么在意了,博陵崔氏起于商周,盛于汉唐,是千载传承的大家族,到了隋唐之时更有宰相之姓的称呼,但到了如今嘛,虽还有人在各国为官,但确已经没落了的,像唐时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一系列的氏族豪门,不过经安史之乱后,这些家族大多没落,崔氏也不例外,便是此时李玄瑾听了这个姓氏,心中也无多大波澜的。

却听这位郑。。。。。啊不,现时应该称为崔先生了,却听他继续说道:“小人自小家境贫寒,读书十载本想着进京考取功名的,不过世事无常,小人父亲亡故,安葬之后无以为生,却是庆阳府知府大人知道了小人的些微才名,请了小人去府里当了个抄抄写写的书吏,替知府大人整理一些往来文书。。。。。”

听他说到这里,李玄瑾心中已经通亮,庆阳之变为的哪般,不就是为了知府曹广,转运使张道行,指挥使陈衡等人将庆阳粮仓倒卖一空而起嘛,之后庆阳平定,几个祸首死的死,没的没,虽然朝廷下令严查,但后来还是不了了之了的,眼前这人在知府府中作书吏,管理文牍往来,说的还能是什么事儿?想到这里,心里咯噔一下,父皇不会就是为了这个才让我来的吧?

正想间,那崔先生却是没有停顿的说了下去,“小人在曹大人府里一干就是五年,秉着完事谨慎小心的心思,府内的事情从不出去乱说,作起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