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定了策略,那就立马坚决执行下去,这是刘邦集团最终能取得成功的一大诀窍。

在韩信整治完军队之后,汉军便浩浩荡荡开始准备向关中进发,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三秦地区,还定三秦不是空谈。】

其实始皇帝刚刚就已经有所疑惑了。

这个三秦地区是什么地区。

他秦国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秦国啊。

【还好,张大脑虽然远在韩国,却在随韩王就国之前给刘邦留了一份大礼——向项羽争取到了汉中之地。

汉中地区,同东部的淮泗一般,恰好位于南北分界线上,大名鼎鼎的挡沙秦岭便位于此地。是南北割据时期的必争之地。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汉朝从这里发家,蜀汉的覆亡,从汉中失守开始,而南宋的颠覆,亦是从汉中溃败开始一泻千里。

而中国军事史上,唯一一次从汉中反攻关中的胜利者,便是我们兵仙韩信的这一场还定三秦之战。】

一聊到打仗,韩信的这个脑子啊,它就不受控制地开始飞速思考起来,完全不受到任何关于心情的影响。

从汉中往关中打,真有这么难吗?

他能奇袭成功,自然是代价最小的最优解,可若是当真硬碰硬,以汉水补给后勤,胜负亦未可知吧。

后世之人到底会不会打仗啊,放着,他来!

【所谓三秦,便是故秦国投降的三位将领。而且,虽说是三秦,但实际上唯一的对手,也便只有被项羽刻意封在紧邻汉中的雍地的雍王章邯而已。

章邯唯一的职责,便正是遏制刘邦东出的大计。

所以,早在听说汉军开始蠢蠢欲动,有所动静的时候,章邯以一个统帅的敏感,他便已预料到,这是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早已戒备起来。

所以,章邯不可谓不是一个嗅觉敏感的将领,而他做出的每一个决策,不能说是错误吧,甚至看起来还十分有章法,可圈可点。

可谁叫他的对手,是以诡吊行军著称的韩信呢。

不是本人太菜,是对手太变态啊。】

始皇帝终于得到了有关三秦原因的解答,始皇帝表示自己目前心态平和。

背叛嘛,他从小经历得多了,章邯这种,洒洒水而已。

反而又是项羽又是韩信,甚至还有那个什么刘邦和萧何。

这些人都生长于他统治下的秦国,甚至还当过他秦国的官员,为何他对于这些天赋异禀之人是一个也没发现?

都来给他秦国效力啊。

杀了多可惜,文官来咸阳理政,武官去边疆打匈奴,岂不美哉?

蒙恬正是缺少一个打奇袭战的帮手,他觉得甚妙。

至于什么叛秦,连李斯最终都会因为个人利益参与废立之事,可见人心难测,本就如此,不如先压榨了再说。

章邯听到天幕给的信息,自己已经在心底盘算起来了。

汉中他熟啊,若想从汉中入关中,只有五条道路。

傥骆路和褒斜路不过是陡峭小路,完全不能行军,率先排除。

那便只剩下子午,陈仓与祁山道。

祁山道太远,大军出行,补给定然跟不上。

而子午是官道,他大秦的直道便选择了子午道,且是最近的道路,他定然更倾向于此条道路,但却也绝不会忘记陈仓道。

听天幕的意思,最终那个韩信正是选择了陈仓道,可没理由他没预想到啊。

【虽然关于韩信这场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出山之战几经演绎,在文化史上都占据了一席之地,事实上,关于真正的战争本身,在史册之上,我们只能找到只言片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史书比较喜欢淡化战争,宣扬“真善美”,饶是儒学刚发展起来的汉武朝,司马迁下笔也已有了后世克制的风采,关于这场大战的全部,加上前因后果,才短短四十五个字。

至于到底如何从汉中杀出这种头等大事,更是轻描淡写,只有一句“从故道还”。

哪条故道,不确定。

怎么还的,没写。

至于如今我们津津乐道的那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甚至被列入了三十六计之第八计的奇谋,实际上,其出处是元杂剧,并不是历史本身。】

韩信:……

他没找人修栈道啊。

反倒是陛下入蜀之前,让人烧了子午道的栈道,便正是为了向项羽表露自己绝不出蜀的决心来着。

修栈道多麻烦,又费时费力,当然是选择直接在子午道派奇兵突袭,更足以让章邯混乱。

章邯沉默了。

原来是疑兵。

他上当了!

他是将帅之才,自然知道这样一次决策的失误是致命的。

【但根据其他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我们还是能勉强拼凑出一些当时的场景,只能说,元杂剧改编了,但是很有良心,只改编了一点点。

四百年后,我们热衷北伐的丞相正处于韩信当年的境地。

魏延同诸葛亮进言伐魏之道,其中重点提到“如韩信故事”。

建议诸葛亮兵分两路,先着人率奇兵于子午道杀出,而后自己带大军从褒斜道而出。

可见,当时韩信应当确实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这也的确是韩信的风格。

讲求正道,用兵谨慎的诸葛丞相显然是Hold不住这样的法子的,因此他拒绝了这项提议,兢兢业业堂堂正正的北伐,五次北伐五次失利,最后陨落五丈原。

很可惜,但却也并不难预测,毕竟五千年了,华夏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位“兵仙”而已。】

诸葛亮还没北伐,先知道了五次失利的结果,一时间沉默以对。

可是,他不擅长奇袭啊。

再者说了,现在的汉水跟四百年前的汉水,它不是一条汉水啊。

孙权听罢,很是不忿。

知道他北伐过几次吗?九次!

怎么只夸那个诸葛亮?

算了,九次失败好像听起来更冤种的样子。

刘彻对于后来几百年的事有点好奇但不多,更多是在看热闹。

怎么不听呢,要是真能在褒斜道大胜,那自己下令扩建的褒斜道不也史上留名了嘛。

后人真是不给他出名的机会呀。

【而且,刘邦麾下最擅长奇袭的灌婴并没有随同大军一起在后续的西部战场出现,反而一个人去了东边,更加佐证了也许那支奇袭子午的奇兵正是由灌婴率领的。

所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许不严谨,但是“明出子午,暗度陈仓”可信度应该还是很高的。

总之,由汉王国这位新上任的大将军谋划的第一场战争大获全胜。

汉元年八月,汉军出拔,一个月便占领关中,塞国,翟国灭亡,而雍国也只剩下了章邯带剩余残军困守的废丘这么一座孤城。

三秦彻底土崩瓦解。

这是什么快进键的加速战争方式啊。】

这效率,始皇帝听了表示非常满意。

如果打的不是他秦国的降将就更好了。

一番对比之下,觉得那时候秦国将领的战斗力似乎有点不够看啊。

好歹之前也是他大秦的将军,怎么一个月就直接给人掀翻了呢。

难怪之前天幕说章邯只能当名将守门员。

换了他他也不会选章邯做名将,实在是对比过于惨烈了。

【但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其实在这场史上唯一的胜利之中,地利因素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韩信生于淮阴,这座如今可以算作是水乡之地,想来对水的掌控也出神入化。

而此刻的汉水还是条好汉水,沟通陇西和鄂西,孕育出那片著名的“天地大泽”。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条发达的汉水水系,无论是韩信的军令还是后勤保障都能得以顺畅运行。

可惜,二十年后,一场武都大地震,天地大泽从此消失,汉水改道,从此再难运行大船。

坑死了一票后来者。

但却也铸造了韩信无人匹敌的战绩。】

原来是汉水改道了。

韩信在心里为刚才对后人的非议轻轻道了个歉,但歉意不多。

谁叫你不试试他的方法。

奇袭嘛。

汉水都没了还正兵推进,这简直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的打法啊。

算了,人家至少是丞相,还是有兵权的丞相。

不像他,是个将军,却是个没兵没权的将军。

管人家怎么打仗呢。

但萧何和刘邦却忍不住皱了皱眉。

武都大地震?而且只在当年之后的短短二十年后?

那不没几年了吗?

连汉水都给震改道了,天地大泽都震没了,这得是多大的地震啊。

想到震后的救灾赈灾的钱粮事物,已经开始头疼了。

但这种事,说了那些百姓也不会信,总不能强制让武都成为一座空城吧。

【这只是一个开始,汉军继续乘胜追击,灭韩国,西魏国王魏豹归服,殷王司马卯被成功策反。

短短八个月,汉军势如破竹,直接触及楚国本土。

或许大家要问了,项羽这时候在干什么?

啊,他正身陷齐国反叛的泥沼。

在汉国与齐国之间,他选择先搞定齐国,但项羽的手段过于残酷,反而激起了齐国反抗楚军的强大意志力,导致楚军在齐国步步沦陷,正给了汉军快速发育的时间。】

提到这件事情,刘邦忍不住冲张良夸赞道:“当日多亏子房去信,让那项羽坚定攻齐,否则胜负仍未可知呢。”

韩信却在心里撇了撇嘴。

也许让当时的汉王遇到些挫折,说不定能更顺利一点。

【八个月,原本的强楚竟然已显颓势,而各国依附自己,他一下子拥有了六十万联军。刘邦觉得自己支棱起来了。恰好韩信进入了自己最不擅长的攻坚环节。

刘邦赶紧搞了一部分韩信手里的兵走,自己兴高采烈地带着六十万联军去春游,不是,去攻楚了。让韩信带着剩下的军队继续围困废丘。

毕竟有六十万之众,联军势如破竹,直入楚国国都彭城。

尚在齐国的项羽得知此消息,大惊,赶紧回援。

经典老番再次上演,经久不衰:“三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啊。”

彭城之战,一触即发。】

刘邦:……

既然你提到彭城,那他就只能不说话了。

兴高采烈不起来了。

简直是他人生最大的意外,没有之一。

他至今难忘当年被三万楚军追杀逃亡的狼狈样子。

谁能相信那时候的自己其实原本带着六十万的联军来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