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委员长身着戎装, 非常严肃的走了进来, 坐在首席座位上,李宗仁等国民政府要员随后跟进,坐在自己的座位

蒋委员长听见了外边的声音,恼怒的哼了一声,然后道:“把窗帘给我拉上,成什么样子!”

一边的侍卫立即走了过去。将厚厚的呢制窗帘拉上,窗外的声音顿时消失了,小厅内光线顿时一暗,旋即柔和的灯光亮起,整个小厅又重新恢复了光明。

蒋委员长沉声道:“开始

会议的内容是围绕着中苏关系而进行的,整个二战期间,中苏关系的发展可谓是跌宕起伏。

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因192年中东路事件而破裂。可到了抗日战争初期。因为日本亦是苏联潜在的敌人,出于的,加之当时西方国家的中立政策。为了争取外界的支持,中苏随之复交。

苏联还一度成为援助中国抗战的主要国家。但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以及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定,苏联中断了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关系开始趋冷并产生摩擦。

到1944年,围绕新疆问题。苏联开始公开谴责蒋介石的政策,两国关系矛盾加剧并日益公开化。随着苏联在欧洲战场的推进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尤其是雅尔塔会议后,日渐淡化的中苏关系,又重新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

雅尔塔协定签署后,美苏以防止泄密为借口对中国封锁消息。但蒋委员长并不是白痴,他对苏联的参战及其对东北的未来要求十分警觉并早已有所知悉。

1943年7月31日,他便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苏联不参加对日作战,中国的牺牲将会更大一些,但我们仍愿如此。不幸的是,这不大可能。”

1944年8月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顾维钧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与美国海军参谋长李海上将交谈时,探听到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希望在远东取得不冻港。顾维钧将此事报告了蒋介石,蒋介石对此极为敏感。密切注意事态的发会议后,蒋介石隐约感到会议可能达成了隐瞒中国的条款。

月14日,当得知《雅尔塔协定》签订的时候。他便在日记中写道:“雅尔塔会议只有苏联一国蒙受实利;美国徒获虚名,英国毫无所得。我认为雅尔塔会议惨遭失败,尤其在宣言中对于远东问题丝毫没有说明,颇令人疑惧。”

为此,蒋委员长下令驻美、英、苏三国外交人员设法探明雅尔塔会议的真相。

而苏联政府驻华大使彼得罗夫于条约签订之后的种种反常行为。更进一步印证了蒋委员长的疑虑。

而这种疑虑随着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于日前来电汇报了与罗斯福的谈话内容而得到确认。

罗斯福虽没有出示雅尔塔协定的文本,但还是将主要内容告诉了魏道明:“(一)维持外蒙古现状。(二)南满铁路所有权属中国,但业务管理宜有一种委托制度。(三)苏联希望在海参威以南.获得一温水军港如旅顺或其附近之港。”5月22日赫尔利以私人性质将协定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