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却又秘密和吐蕃达成了谅解,数年之后,因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暇南顾,吐蕃陈重兵于神川,南诏无奈,终于再次和吐蕃结盟,共谋唐朝西南。

天宝十三年九月,李月率大军返回姚州,在姚州整兵,并重修姚州城,一个月后,广州都督何覆光率本部返回广州,李月则留三万军给高适守姚州,自己带领大军回到成都,接手剑南节度使,开始整顿军备。

李月原来认识的成都太守赵陶已经调到扬州任太守去了,醉风堂的杨掌柜一家也随着搬去了扬州,现在的醉风堂已易了主人,而现任的成都太守是杨国忠的亲信,李月也懒得理他,终日在军营中操演士兵。

这天,他找来了发明火药桶的伍长严明,对他的发明大加赞赏,破格升他为校尉,以表彰他的功绩。然后问他道:“听说你家便是制作火药的匠户,不知你家在哪里?”

“禀大将军,我家就在北面不远处的阴平县老君山脚下,我们村都是以制火药为生,主要还是因为得到老君山道人们传授的一些技术,大将军若想得到更好的火药技术,不妨去老君山找那里的道人,他们才是制火药的高手。”

“那你能带我前去吗?”李月听完严明的话,大感兴趣,他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火药,已经尝尽了甜头,故对火器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李月带着一百多亲兵起身前往阴平县,一路上鸡犬相闻,村舍宁静,此处的生活极为安逸,百姓的生活明显要比中原富足。旁边的严明见李月对乡间情景很有兴趣,便介绍说道:“我们老家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遭受兵灾了,虽然税赋沉重,好在土地富饶,我们百姓的生活倒也平静,只求不要发生战争。”

“我看此处生活不错,那你为何要去当兵?”

严明闻言垂泪答道:“我十二岁那年随我爹去汉中购物,后来遇到官兵,和父亲走散,我就被抓去当了兵,我已经离乡七年,也不知道爹娘他们怎样了?”

严明的话勾起了即墨的伤心事,他搂着严明的肩膀说道:“我的孩子若在,也快和你一般大了,你放心,大将军一定会让你回家看看。”

李月一行人走了两个时辰,便来到了阴平县(今天的四川江油一带),众人远远地就看见了一座巍蛾的大山,严明指说,那便是老君山,传说是老君得到升天之地,又走了一刻钟,一行人便来到了山脚下的一个村子前。

在村口玩耍的孩童看见来了一百多骑兵,心中害怕,连忙回村通知村长去了,李月众人来到村口,见村口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百姓,不由忖道:“此地果然太久不遭兵灾,故村民们都不惧官兵,要在中原,村子里的人早跑得不见踪影了。”

这时,人群中上来一名约五十岁的老者,拱手对众官兵朗声说道:“我是本村村长张才,不知各位将官来我村何事?”

严明看到张才心中激动万分,连忙从马上跳了下来,跑到张才面前大声说道:“张大爹!我是明娃子啊!你还认识我吗?”

张才楞了一下,突然从人群中抢出一名妇人,跌跌撞撞跑到严明面前,又猛然立住,严明也认了出来,他缓缓跪倒在地,抱住那妇人的腿大哭道:“娘!我是你的明娃子啊!”

那妇人突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一声大叫,一把搂过严明的头:“我的娃子,你还活着啊!”喊完便死死搂住严明,放声大哭起来,后面众人见状,皆为之心酸。村中人议论纷纷,都说失踪了七年的明娃子居然回来了,好象还当了军官。这时严明的父亲和弟弟也出来,一家人围在一起抱头痛哭。

过了一会儿,张才来到严明身边,对他们一家说道:“严老弟、明娃子,现在先别慌哭,那边还有好多官兵在等着呢!”

严明擦了擦眼泪对父母说道:“爹、娘,你们先回去,我办完公事再回家来看你们。”说完对张才介绍道:“这位就是襄阳王、剑南节度使,李大将军!”

张才不知道襄阳王,但他却知道剑南节度使那可是四川最大的官,不禁双腿一软,跪下叩了三个头说道:“草民张才,叩见大将军!”后面的村民见村长跪下,都不约而同的跪了下来,一些孩子不懂事,来回嬉笑,却被他们的父母死死摁住,也跪了下来。

李月见状,连忙说道:“大家都起来吧!张才,我有事要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