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光靠自身财政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现钱来。

不是真的没那么多钱,而是钱都有预定的用处,军费以及各种行政费用,还有扶持工商发展,教育,基础建设等众多费用都需要花钱,很难再额外掏出动不动就几千万楚元的大笔款项来。

因此只能先借钱,然后慢慢还的方式来凑钱了。

这也不是大楚帝国第一次搞国债了,还在统一战争时期里,甚至还在湖广蹲着的时候,大楚帝国就尝试过发行国债,不过那个时候效果不咋地。

第一次国债发行效果不佳,等到大楚帝国占据江南后,第二次发行国债才稍微好一点。

但是,统一战争时期的一系列国债发行,基本没什么普通人购买,基本上都是已经踏上了大楚帝国这艘船的利益相关群体才会购买,比如那些官员以及相关的商人们。

他们购买国债,基本也都是为了表忠心,尤其是那些官员们,更是按照级别和职务自己给自己定额购买的……

当然了,官员群体购买的数量不多……购买多的话,你就得解释你的钱是怎么来的了?

整体上,还是以一种类似募捐善款的方式进行!

购买国债的主力,是那些和大楚帝国利益相关的商人们,而他们也不是为了购买国债的那些利息,更不是当成什么投资,纯粹是把国债当成是大楚帝国版本的摊派……

而对于摊派,华夏的传统商人们熟悉的很,你一张口,只要数额不是太夸张,超出认知范围,数字合理的话,人家根本不和你废话,直接就掏钱了……

但是等到统一战争结束之后,民众看见帝国已经彻底换天,最重要的是大楚帝国真的逐步兑现到期国债,并给付了相应的利息后。

民众对国债的信任才算是真正建立了起来,进而把国债当成了一种投资保值的金融产品来对待。

国债的利息虽然不高,但是胜在稳定啊!

银行都有破产的风险,而且这年头在银行里存钱,可没有利息……这也就是大楚帝国的银行,如果是其他国家的银行,比如意大利那边的银行家,你去存钱还收你保管费呢。

但是大楚帝国的国债呢,你可以当成定期存款,还有利息的那种。

而且大楚帝国的财政收入极高,完全不用担心偿付能力。

人们的想法是,我就买个几十几百快的国债,而帝国中央财政收入一亿多呢,再怎么样也不会少我那点小钱啊!

实在不行,还能借新债还旧债啊!

你看,人们连还债的办法都提官方给想出来了……

至于彻底破产的风险,基本可以忽略,毕竟大楚帝国刚成立没多久,还处于高速上升起,按照传统概念来看,至少也有一两百年的国运啊。

即便倒霉一些,几十年应该也能撑住吧。

所以购买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的这些国债风险非常小,比存银行里风险还小。

如此情况下,大楚帝国的国债才算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