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在朝堂上,对着圣上叩首请罪,表示当时反对女学是他目光短浅。

圣上当时也有些好奇,为什么温御史忽然改变了立场,经过温御史讲述了一个故事,他们才知道为什么。

他有一日在垂钓,旁侧经过了一对母子。

孩子抽抽搭搭的哭,母亲耐心安抚他。

母亲安抚孩子不要为了搬家难过,到了新地方会结识到更多的朋友。他们搬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读书。母亲还说了自己的例子,在女院里懂了许多道理,认识了新的小伙伴。

这个对话,击中了温御史。母亲要搬家是为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读书。

女子无才便是德,温御史在朝堂上直言就是狗·屁。

养育孩童最多的就是母亲,她的见识直接影响了孩子。昔日里孟母三迁,最后养育出来了亚圣孟子,现在的女学,能够让母亲懂得读书的道理,岂不是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圣人?

温御史之言,朝堂哗然,也就如同温御史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读书的孩童增加了许多。

于是在公公去辽东的第四年开始,就有风声频频吹着,让公公做京官,这一次再留在京都里,应该就是要入阁了。

没人怀疑他会入阁这件事。

李氏拢了拢身上的披风,想着公公做的事,面颊上晕染了自然的红。

人群里有些骚动,他们已经看到了马车。

宁蓁蓁下了马车,看着冯永恩扑入到了怀中,“祖父。”

她笑着摸了摸孙儿的脑袋,对着冯远承还有李氏微微颔首,杏雨也下了马车,站在宁蓁蓁的身侧。

“水已经让人烧上了。”李氏说道。

“辛苦了。”宁蓁蓁并没有多耽搁,她简单梳洗之后,还要进宫面圣。

*

司珩在御书房里见着了宁蓁蓁。“冠玉,你做的很好。”

太子司颋面颊还有些婴儿肥,却做出了一板正经的模样,这是他开始参政的第一日。

在参政之前,跟着太子太傅学东西,就常听到眼前人的名字。辽东地广土地虽肥沃,却因为太过于寒冷,百姓的日子却并不怎么好,眼前人做了辽东的布政使,彻底改变了辽东。

因为辽东靠海,一边是发展港口海运,一边是与游牧异族做生意上的往来。同步在辽东推进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们读书。

本来有些担心异族会有心思,没想到牧民看着辽东安稳,甚至意愿入辽东的户籍,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就有上学堂的机会。

文化上的同化,通婚,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辽东地界扩大。隐隐有了江南那边富庶的模样,还有了“塞上小江南”的别称。

太子司颋知道,这一次回来,父皇就会让眼前人入阁。

司珩让太子开口,太子没问别的政务,而是说道,“冯大人的身体如何?”

“老夫身子还算是康健,连风寒都不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