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此人本可为诸夏英雄……”

刘整的阵营转变,令秦皇汉武唐宗明祖之流,都遗憾痛惜不已。

对方的才能毋庸置疑,而且还不是那种只懂冲锋陷阵的武将,大局观和战略意识都很出众。这样的人,在己方阵营,是擎天之柱,跳反到对面阵营,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不过既然刘整已经叛变,无论其中有什么内情,“大宋叛臣”之名都将永载青史。

譬如如今,两宋的皇帝、以及朝堂上的官员们,已开始众口一致地讨伐这位叛臣。

“……一介归正之士,得蒙朝廷信重才能一路直登青云,不过是同僚间的摩擦,只因被人诬构便忘恩负义投敌!不守忠孝之道,毫无廉耻之心!”宋高宗赵构尤其觉得此人可恶,他气得直发抖,“泸州十五郡啊!竟然带走泸州十五郡……”

……倒不是他有多么热爱维护大宋朝廷领土完整,只是刘整的倒戈对南宋的影响可太大了,何况对方还恶毒地为蒙古提出攻略南宋的规划,这是要掘了赵宋的根啊!

……这群武夫果然不值得信任!让他们长期领兵在外,谁知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来!

还好自己有先见之明,连发金牌让人去将岳飞召回来……刚刚想到这里,宋高宗赵构的思绪突然凝固,脸色也渐渐发白。

——等等,那岳飞该不会也学刘整投敌吧?那金国肯定会高高兴兴接受啊!至于之前提出的什么“必杀岳飞才议和”的条件,金国直接来一个不认账就完了。

宋高宗赵构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连发金牌催促岳飞回来的举动未免太着急了,万一让岳飞意识到其中不对,不肯回来,反而跟着该死的刘整来一手叛变投敌反攻大宋怎么办?那他好不容易才中兴的大宋岂不是要提前百多年结束?

——不行,暂时不能打草惊蛇!

想到这里,宋高宗赵构连忙又悄悄派出宦官,去将之前送金牌的人追回来。他要想一个更稳妥的办法,再把岳飞“骗”回来。

而千里之外的前线。

一路率军北上,即将直捣黄龙的岳飞正在巡视军营,军营之中士兵们一边吃干粮一边议论着刘整之事,而他却无心理会。

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徘徊。

——百多年之后的南宋依旧龟缩在一隅之地,难道说……自己最终失败了吗?

莫非金国还隐藏了什么厉害的后手?还是说自己之后大意轻敌中了他们的埋伏?

岳飞的目光逐渐变得凝重,凝重中又充满了疑惑。

无论他怎么看,金军就是这么菜啊。居然还埋藏了如此厉害的后手让他功亏一篑?难道说……己方阵营有金军的奸细在关键时刻发动了背刺?这似乎是最大的可能?

……金军,竟阴险狡诈,恐怖如斯!

岳飞心中愈加警惕起来。他还不忘提醒自己身边的副将们:“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如今战事顺利,却也不能疏忽大意!”

而这时,水镜中又出现新的画面——

只见一座古老的城池出现在水镜之中,从天空中俯瞰,只能看见大量的战舰将周围的江流堵塞,密密麻麻的大军将这个城池团团包围,轰隆隆的炮火声响彻天地。

镜头向下,他们看见城头上不断有士兵倒下,又不断有新的人补上空缺;看见襄樊两城的军民百姓齐心协力,将一根根粗大的树木运出城池,植入水中,以铁索相联,于汉水之上架起浮桥,使两座城池之间可相互支援,宛如一对在炮火之中依偎取暖的兄弟。

水镜中适时浮现出字幕。

【第一年——】

依旧是硝烟与炮火,有人还在战斗,有人长睡不醒。襄阳城沉默不说话。

【第二年——】

连绵的战舰组成不变的风景,城头的守卫换了一批又一批,襄阳城沉默不说话。

【第三年——】

【第四年——】

不断流逝的时间好像对这座城池没有丝毫影响,它依旧在战火的洗礼中屹立不倒。可能唯一的变化就是画面之中的襄阳百姓,他们看上去越来越瘦,身上的衣服越来越破,城里的房屋也越来越少,到后面逐渐发展成“撤屋为薪,缉麻为衣”。

【第五年~第六年——】

水镜中的画面第一次起了巨大的变化。熊熊的火光在浮桥上燃烧,被据断的铁索和树木纷纷倒入江中,巨炮的轰鸣声里,樊城终于坚持不住,被蒙古大军直躯而入!

“哇哇哇……”

所有人耳边仿佛都响起了孩童的哭声。

一股深红色的血气从城池中飘荡而起,在空中形成厚重的血云,遮蔽了整面水镜。

所有人眼前只剩下一片猩红。

他们耳边,响起一声悲悯的叹息——

【孤立无援的襄阳军民在蒙古大军的围困中苦苦坚守了六年,直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入城中——隔壁的樊城,被屠了!】

镜中的那片血云仿佛在这一刻飘到了无数人的眼底,让他们的眼中也是一片血红。

愤怒与酸涩同时冲上心头,望着襄阳惨状,许多人再也忍不住淌下热泪。

“——这刘整,罪该万死啊!”

此前那一丁点的痛惜和遗憾消失无踪,无数人咬碎了牙关,注视着这一幕。

岳飞再不犹豫,奏响号角,率军出征。

——他要让百多年后的悲剧不复再有!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抽出腰间宝剑。

——日日夜夜对着油灯观看有什么用?无论朝廷同不同意,他都要纵马于沙场之上,让这三尺青锋痛饮敌人鲜血!

宋朝所在的无数平行时空发生暴动。数千太学生在宫外扣阙,各地百姓包围了官府,尤其是时间节点最为接近的南宋。

——这股汹涌的民议从民间一路卷到朝堂之上,将高高在上的天子也卷了进去。主战派的官员们趁机站出来,力主北伐!

——而这一次,天子不敢出声反对,投降派也不敢说话。否则,他们真怕走出街头被石头砸死,睡在寝室被刺客摸黑暗杀。

【樊城被屠,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几乎瓦解了所有人的反抗意志。最终,守将吕文焕选择献城投降。襄阳百姓得以保全,而南宋江山从此土崩瓦解!】

【——吕文焕与吕文德本就是堂兄弟,其家族在南宋朝廷影响极大,人脉范围极广。吕文焕投降后,自请为前锋,于是所过之处,与之有关联的将领纷纷投降。】

【失去襄阳这座坚城,鄂州旋即被攻破,南宋朝廷沿着长江构筑的防线从中腰斩,蒙古大军长驱直入,两年便攻破健康。】

【公元1276年,蒙古三路大军齐发,直驱临安,朝廷百官早已争相逃匿,宋恭帝与谢太后求和不成,最终被迫投降。】

低沉的哀乐声中,众人看见懵懵懂懂的宋恭帝被祖母牵在手中,献出了天子之玺。

【帝都已下,君王已降。却还有人要为这破碎江山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水镜之中,映照出一道清瘦而悲凉的背影,他枷锁在身,于船头远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官拜丞相的文天祥奔走在外,组织义军反抗,被俘之后宁死不屈,自尽不成,只留下一首永垂青史的《过零丁洋》。】

【张世杰、陆秀夫等最后的南宋“残党”,在元军追击下一路南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先拥益王又立卫王,不惜漂泊于海,誓死抗击元军,也不肯屈膝投降!】

【此时的大陆,可还有寸土属于宋廷?】

镜中人的疑问也是许多人的心声,但这个问题刚刚出口,她就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有!当然有!】

镜头迅速转换,莽莽群山再次出现,其上是一座熟悉的城池,赫然正是钓鱼城。

【钓鱼城守将张珏还在坚守!】

【从18岁从军于钓鱼山起,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当初蒙哥来攻打钓鱼城时,王坚为守将,张珏就是副将。王坚离开后,张珏成了这座城池的最高领袖。】

【此后十余年间,他“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屡出奇计,所战皆胜,镇守钓鱼城的同时,还时不时出击援助周边郡城抗击元军,不断收复失地。】

【襄阳投降时,钓鱼城还在坚守。】

【临安被破时,钓鱼城依旧屹立。】

【——直到公元1279年。】

【随着整体局势愈发败坏,附近州郡被元军所夺,张珏派军收复泸州,以部将王立守卫钓鱼城,而自己则主动出击收复重庆。不久后,蒙元大军抵达重庆,城中粮尽,张珏与元军交战大败,部下赵安劝降张珏被拒,偷偷打开城门,元军终于得以入城!】

夜色之下的城池里,火光四起。

元军入城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反而是开始——张珏没有妥协,而是率领残军与之巷战,以至于城中处处都是喊杀之声。

【败局已定,大势难回,张珏企图饮鸩,却被左右之人将酒藏起,坐船逃跑的路上想砸船,船夫把斧头扔了,想投水死,又被家人拉住。最终,沦为元军俘虏的张珏在被押往京师的路上,以弓弦自缢而死。】

看到张珏的结局,众人心中一片悲凉。

有后世之人斟起一杯薄酒,洒在地上。

“……张将军,走好!”

【而镇守钓鱼城的王立独木难支,获得元军不屠城的承诺后,最终选择了投降。】

【在此之前不久,逃亡于海上的南宋小朝廷于崖山与元军一战,熊熊燃烧的大火将南宋最后的水军葬送,也葬送了最后的希望!】

【张世杰突围而出,还想将来寻访赵氏子孙,继续抗元复宋的梦想,却被一阵狂风打翻舟船,落水而死。陆秀夫则持剑驱妻儿入海,自身亦背负幼帝蹈海而亡!】

【七日之后,浮尸于海者,有十余万。】

水镜之中,风雨如晦。

众人呆呆看着那道背负幼帝跳海而亡的背影,以及随之一并跳海的宫妃及诸臣。

军民百姓数不清的尸体在海面上漂浮。

浓郁的雾气在海面上弥漫,天色昏暗一片,昏黑一片的海洋不见一丝光明。

“好黑啊……”有人喃喃出声,望着那些或主动或被迫落水的身影,“也好冷啊……”

——泱泱华夏,似也被这片黑暗所笼罩。也不知多久之后,才能有人重启光明?

风雨声逐渐消逝,再次出现的,是一道在刑场上依旧脊梁挺直的背影。

水镜中浮现出一行行文字:

【四年后,宁死不降的文天祥于元大都慷慨就义,南宋最后的气节消逝于天地。】

无数平行时空都陷入了一片静默。

唯有文天祥的声音在天地间飘荡: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