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21」世界睡眠日这天,媒体都会曝出几条和睡眠有关的新闻。今年的爆款是关于周末补觉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在2019年2月28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工作日熬夜周末补觉」这种当代社会很常见的睡眠模式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健康策略,甚至有可能比持续睡眠不足危害更大。

可以想象,这条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全是上班族的哀嚎之声。如今职场竞争激烈,白领们在工作日期间普遍睡眠不足,就指望周末补觉呢。按照这个说法,补觉反而有害健康,这可如何是好?

先别着急,如果你再去网上搜搜,就会搜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发表在去年5月出版的《睡眠研究杂志》(JournalofSleepResearch)上的一篇论文,结论是周末补觉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到底听谁的呢?这就需要研究一下这两篇论文的细节了。

美国的研究属于小范围对照实验,研究人员找来36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把他们分成3组,分别尝试不同的睡眠模式,然后测量他们的身体指标,发现补觉组的某些健康指标比连续熬夜组的更差。很显然,这项研究的优点是身体指标明确可控,但缺点是数据量太小,时间也太短,结论不一定可靠。

瑞典的研究属于大数据相关性研究,涉及到4.3万名瑞典人。研究人员先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拿到了这些人的睡眠模式数据,然后跟踪了他们13年,统计了这些人的死亡率,发现在65岁以下的人群当中,如果每天都只睡5个小时的话,那么他们的死亡率和每天睡够7个小时的人相比增加了53%,这个结果说明睡眠不足真的会减寿。但是,如果这个人在工作日睡眠不足,但在周末补觉1~2个小时的话,那么他的死亡率就和每天都睡足7个小时的人没有差别了。

很显然,这项研究的优点是数据量大,时间也足够长,缺点是变量太多,因果关系不够明确,所以结论也不一定可靠。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信哪个呢?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论文的结语,不难发现两篇论文都认为每天睡够7个小时才是最健康的模式,如果睡不够的话,即使周末补觉也无法完全弥补损失,但肯定还是会有帮助的。

这个结论当然也不新鲜,谁都知道睡觉是刚需,而且如果缺觉的话只能靠睡觉来弥补,其他任何方法都不管用,所以周末补觉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灵活一点,不必每天晚上都连续睡上7个小时,而是见缝插针,有空就睡会儿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研究显示,目前的这种睡眠方式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选择,我们的祖先并不是这么睡觉的。早在打猎采集时期,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猛兽时有出没,我们的祖先采取的就是这种见缝插针式的睡眠方式,每次只睡2~3个小时,晚上也会经常醒来。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安全有了保障,祖先们终于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了。但是北欧人却并不是这么睡觉的,因为那里纬度高,冬季天黑得太早了,古人又没有廉价的照明设备,所以通常是天一黑就上床睡觉,夜里醒来后找点事情折腾几个小时,然后再睡到天亮。

热带地区的人也不是每天只睡一觉的,因为那里的中午时段天气太热,啥事也干不了,所以热带地区的人养成了早起晚睡的习惯,早上趁天气还凉快的时候起床干农活,中午睡个长长的午觉,等太阳快落山了再起床继续干活,晚上很晚才睡。

也就是说,古人的睡眠并不都是「单相式」(monophasic)的,而是有很多种不同的模式,既有热带那种晚睡早起外加午睡的「双相式」(biphasic)睡眠,又有打猎采集者那种随时睡随时醒的「多相式」(polyphasic)睡眠。现代人之所以觉得「单相式」睡眠是最标准的,只是因为我们白天都要去上班。

总之,最理想的睡眠就是沾枕头就着,醒来后神清气爽。只要能做到这两条,你想怎么睡就怎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