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加兹温。

这是德黑兰西北方向上, 唯一由美军守卫的战略要地, 也是通往伊朗北部地区的必经之地,更是美俄联军新战线形成之前,在德黑兰方向上唯一可以首位的军事据点,因此该地的归属,将决定整个战场态势。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美俄联军丢掉了加兹温,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在无法构筑新战线的情况下,美俄联军的唯一选择就是继续退却,而随着中伊军团逐步打通了交通线,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中**队有足够的能力一直向前推进,把美俄联军赶出伊朗,甚至打到高加索去。

可以说,加兹温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伊朗战争是否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

可惜的是,当时两个陆战师已成强弩之末,其后勤补给线长达一千四百公里,而且只有不到六百公里的铁路运输,其余八百多公里都是公路。为了支持两个陆战师,伊朗已经动员了差不多五十万军人负责运送作战物资。

不是伊朗军队的运输效率低下,而是遭到破坏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还没完全修复。

显然,这个问题也困扰着第十三集团军。事实上,除了九月二十二日的战略空运,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从未解决过。

结果就是,在鏖战五天之后,蒋博文不得不在十月五日承认,攻占加兹温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办到的事情。

事实上,当时中**队离攻占加兹温就差一点点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月五日,蒋博文把进攻部队撤回来的时候,守卫加兹温的美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在十月二日赶来的三个俄军师也只剩下了五千余人,美俄联军几乎就要覆灭了。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蒋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占领加兹温。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中**队撤下来的时候,两个陆战师与一个集团军还有大约七万名官兵,而且三支军队的伤亡总数还不到两万人。即便是作战物资,再坚持一天也绝对不是问题。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连戚凯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占加兹温。

更重要的是,首先决定撤退的不是蒋博文,而是戚凯威,即中伊军团已经超额完整了战前制定的任务目标,没有必要继续消耗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这场持续了二十天的战役,消耗的物资已经超过战前预估,对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战略进攻准备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知道,当时差不多有一百万吨原本应该送往哈萨克斯坦的作战物资,通过巴基斯坦的铁路送到了伊朗。

除了戚凯威的命令,部队的伤亡也是让蒋博文决定撤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到十月五日,第十三集团军已经伤亡官兵一万一千余人,还有大约两千人失踪,占到了整个战役中**队伤亡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别忘了,到这个时候,蒋博文还兼任着第十三集团军司令一职。

当时,在加兹温城外,第十三集团军就伤亡了近三千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