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分去掩盖, 可以说事实是再清楚不过了。而那个官二代的老子也不是能‘通天’的人, 最起码和吉洪诺夫这个在政治局都没啥太大影响力的名义二号来比还差了不只是两条街,他们家族中官位最高的也仅仅是一位亚美尼亚共和国党委委员。

“铁板”的“铁”关键在于当时人这个‘官二代’这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身份上当信访委员会调查完毕之后,并听取了亚美尼亚当局对那个官二代关押三个月的的最终处理意见之后认为处罚过轻从而对亚美尼亚党委提出了异议,并立刻向上面进行了汇报,在与苏维埃最高法院沟通之后最高法院发了一个私下的指导意见,认为这种涉案人按照‘相关规定’应该给予1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结果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当事人家属并没有提出任何的异议,不过亚美尼亚苏共党委高层不少同志却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个处理“太重了,与事实不符”,甚至还有极少数的同志说出了“这种明显已经超出了正常处罚范围的指示,是一种带有个人意志的私人武断”,话语中对于吉洪诺夫这个最高苏维埃主席的讽刺不难听出来。

然而仅仅是这些人的话吉洪诺夫还不至于成这样,在这些人的冷言冷语说出来之后,苏共中央和政务院的不少高层领导也透过多种渠道向信访委员会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工作要做,但是更要尊重事实,不要刻意的扩大化处理。”很明显这些人对于信访委员会的相关处理不满,或者说是对信访委员会处理中对于特权阶层的‘过重处理’所不满了。

这些人现在还能占据这样高的位置其与政治局其他大佬的关系是不言自明了,甚至和崔可夫总书记也可能有着相应的关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可以说足以在苏联内部掀起一股巨*了。

面对这样大的压力,吉洪诺夫这个已经过期的苏共决策层领导已经有点扛不住了,不过情况还是让他有点庆幸的,“还好这里面没有崔可夫同志和那几位同志的核心下属,不过谁知道以后那些人会不会冒出来呢?还会不会有更多的牵连?难道这些人真的想挑战一下崔可夫同志的决心吗?”

想到这里吉洪诺夫的脑海中闪现出了崔可夫那年轻而又睿智的形象,此时一直纠结的吉洪诺夫浑身气质突然一变,转眼间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垂在中途的手有力的握住了电话的话柄,“请帮我接通崔可夫同志的电话……”

关注于这件事情的并不是只有身陷其中吉洪诺夫一人,可以说莫斯科内在全国范围内有点影响力的人都在关注着这件由一个小小的事情而慢慢酝酿起来的风暴。

莫斯科党委第一副书记奥西波夫自然也不会放过对这个事件的关注,虽然他执政的莫斯科与事发地亚美尼亚有着遥远的距离,但是谁让他有一个身为苏共政治局委员的父亲呢?他得目光已经突破了自身位置的限制看向了全国这盘大旗。

“父亲,我还是不明白这次事件的最终实质所在,要知道那件事情崔可夫同志也是知道的他也为此给吉洪诺夫同志下达了一些指示,现在这样多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