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今阿姆河)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 (《史记·大宛列传》)又据《史记正义》注引万震《南州志》云:“(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 大月氏分为:休密、双靡、贵霜、顿、都密五部翕(xī)侯(古代西域官爵名)。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翕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了强大的贵霜王国。

安息

安息,伊朗高原的古国,音译为帕提亚(parthia),中国古代史书称它为“安息”。原本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后来又先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公元前3世纪中期,阿萨息斯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帕提亚王国(安息)统治着整个伊朗高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后来,安息国王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公元1世纪以后,强盛的帕提亚王国(安息)东与贵霜,西与罗马帝国相抗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强国之一。公元2世纪末,安息渐趋衰落。226年,萨珊(Sassanidae,或译为萨桑)波斯取代了它的统治。

大夏

大夏是一个中亚古国,音译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汉朝称它为“大夏”。它位于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即阿富汗北部一带。公元前3世纪中叶,狄奥多德建立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定都于巴克特拉城(《史记》中的“蓝市城”),一度非常强盛,势力扩展到印度河流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巴克特里亚(大夏)吸收并传播了希腊文化和印度、中国的文明成就。后来,因其国内发生分裂,国势日衰,大月氏势力入据。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夏先后归附于哒、突厥。

大秦

称雄于地中海的古代罗马,在《史记》中记作“黎轩”;《汉书》作“靳”(史学界有人认为,黎轩、靳是古罗马占领过的北非亚历山大港。此处从《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和《后汉书》);《后汉书》作“大秦”,并说“大秦一名,在西海之西,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魏略》则记述: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海西”,并说,大秦“邮驿亭置如中国”,当地人文明程度较高,“似中国人而胡服”。

丝绸之路

张骞开“外国道”,丝绸之路贯通欧亚大陆。西汉时,丝绸之路有南北两道,“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波河,循河、顺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