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一沉,“但是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四川的胡铨、张杓、卢震能不能突破江陵府的防线,也不在于建康的陆游、薛岭能不能冲破李睿骑军的封锁,更不在于安丰军的辛弃疾、宗平能不能赶上时间支持陆游和薛岭。(yimixs)•(cc)”

顿了一下,“而是在于,咱们临安,能不能支持半个月甚至以上,如果不能支持,我们应该怎么办,是退往庆元府、平江府还是台州?◬([一米小%说])◬『来[一米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yimixs)•(cc)”

所有人闻言点头。

是啊,这才是要害之处。

禁军能守得住么,能等到其他地方的平叛援军么?

没人想到,禁军是否能战胜叛军。

一者是李道此人,在军事圈子里太有威势,他几乎没有输过。

二者么……大宋弱军,就算是对付厢军,大宋的臣子和君王们,兵力相当的情况下,第一反应也是觉得自己好像打不赢对面。

总是要将敌人想象的异常强大。

其实从兵力上来说,李道虽然宣称有十二万大军,但仔细想一下,禁军的兵力劣势并不巨大。

临安府、平江府、庆元府、绍兴府、两浙东路、建宁府、福建路等不在叛军兵锋势力内,能够聚集起来的禁军兵马,至少在五万左右。

当然,除去太远的,大概也还能有三万多人。

虽然只有三万多,但李道也绝对没有十二万,说不准也就三四万的样子。

完全可以一战。

赵点点头,倏然间意气风华,“既然如此,那朕的禁军,便守上半个月又何妨,朕还不信,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禁军,会守不住叛军半个月的攻击!”

李凤梧点头,“臣也觉得,可以守下。”

只是心中隐约觉得有点不安。

赵和李道应该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叛乱了。

为什么?

他们有说明把握,在各地兵马勤王到临安之前,拿下临安成就大事?

李凤梧不知道,也猜不到。

赵说了要守,早就听了李凤梧叮嘱的赵恺出列,“孩儿愿意为父皇披甲挂帅,亲征叛军,只要孩儿还有一口气在,决不让叛军的兵马踏过徽州半步!”

这话说得很好听。

赵听了着实很高兴,同样是儿子,却是两个极端。

赵恺被贬了两次,也没见他生出过反心只是赵哪里知道,黑暗的干道六年,并不是赵一手造就,而是李凤娘。

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他最青睐的臣子。

大宋雏凤李凤梧。

制定了基本策略,东府相公、参知政事和六部尚书都离开,为接下来的大战准备,大宋这个国家机器,迅速运作了起来。

而蒋芾、魏杞、赵恺则等着西府三衙的人前来。

赵要亲自布置防御阵线!

赵恺要亲征,自然也要听明白。

而李凤梧,竟然也没走……

赵知道他可能还有话要私下和自己说,是以也没有撵他,更没有让他离开,所有的不知都让他参与,李凤梧也确实给了几条建议。

赵也采纳了一两条。

随着布置妥当,大军出动,干道六年的大宋内乱,腥风血雨开始肆虐大地。

ps:不好意思诸位书友,出了个bug,因为是第一次写史,之前想当然了就没去查资料,觉得南宋应该有禁军,事实上南宋是没有禁军的,南宋的禁军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

但是现在要修改已经来不及,所以只好将北宋的禁军搬到南宋来。

请大家见谅。(未完待续。。)!

(yimi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