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旒冕衮袍, 那就只能从寝殿中换过正服, 然后乘坐御驾前往则天门。在门楼外下舆,然后步上门楼。

正是这‘皇帝从何处下御舆,步上则天门’,才让登基大典的前夜,神皇武曌和宰相姜握,走了七遍流程——

大典的吉日良辰,李淳风都帮着算过,这‘下舆地点’也是他选的。

李淳风以《周易》中‘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为上吉’的主旨,替神皇选了下舆开始步行的地点。[1]

从下舆到走完所有城门石阶,以三百六十步为圆满。

不过,李淳风也很豁达道:“神皇能正好走三百六十步图天地之吉最好,若不成,也没关系。”

“国运不在此。”

“就像——”

其实在师父说出‘就像’两个字来,姜握就猜到了,以师父的死忠粉心态,肯定又是要引用二凤皇帝名人名言。

果然。

“贞观一朝,礼部欲大整礼乐之制。”

“太宗陛下就曾说过:圣人沿情以作乐,国之兴衰,未必由此。隋末丧乱,虽改音律而乐不和。若百姓安乐,金石自谐矣。”[1]

本末不能倒置。

李淳风说此句时,旁边严承财吓得都不想喘气儿了:李仙师居然在马上就要登基的神皇前面,夸‘李唐’的太宗皇帝!

然而神皇只是颔首笑曰:“此语,果是太宗之气度。”

“朕亦不信礼乐失其本,便是治乱之所起。”

是,礼乐须有,但礼乐不是盛世的起源。而是先有盛世,自韬养礼乐华章。

*

话虽如此说,但就像神皇武曌未必深信神佛能够护佑安康,决定命数,但还是会压着姜握去点佛灯、积攒功德一样——有些事儿,能图个圆满就圆满。

不过是多走几遍。

过去的路,她们都走了那么久,不差这些。

因此,登基大典的前一晚,两人再次来到则天门下。

神皇走在前,姜握跟在神皇左侧略后半步。

七遍,两人皆是步调一致。回回三百六十步,一步也不多,一步也不少。

走下了城楼,最后一遍之前,姜握就见靠在栏杆上‘偷懒’的严承财。

啊,严公公的体力,一如从前的不太好啊。

而严承财对上姜相的眼光,欲哭无泪:真爬不动了,需知他比神皇和姜相可是要大五六岁,今年都是奔六的人了。

而且……就算才奔三的时候,他也跟不上这两人啊,每回都被‘特恩’歇着。

果然,这次也是,神皇看了他一眼:“不必跟着了。”

严承财如蒙大赦,靠着柱子不动了。

他就这样目送神皇和姜相的身影,一步步走上了则天楼。

走的越来越高——

其实严承财现在日子过得太好,很少会想起年轻时候的事儿了。但不知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