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早就说过, 陆王心学这一脉, 被佛禅所染,早晚会找不到出路,最终兜兜转转发现走不通,自然会回头。
而事功学说、功利学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可能动摇根基的。不是动摇他的根基,而是可能展开之后,最终把孔孟的根基给刨了,哪怕叶适陈亮他们都是儒生,但这条路走下去会很危险,难以控制。
明中期到明末顺初的种种,基本是沿着这个套路来的。
空谈心性,导致东林党的道德尊朱派回潮,阳明之学盛极而衰,自然回头;道德尊朱派的路也走不通,实学派崛起;实学派、考证学、功利学崛起,直接挖了朱子学的根,也导致了打开了缺口,以至于有【扬矢周孔】之虞,因为只靠周孔的原旨圣经撑不起整个天下。
至于如今,程廷祚、孟松麓等人尝试儒学复古的乡约村社时候,所处的位置,又必不可少导致大量的泰州学派的儒生投身其中。
因为,泰州学派一脉觉得,和百姓接近、搞平民化,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也只有他们,才肯真正扎根村社,与那些泥腿子接触,讲授儒家道德。
颜李学派,终究走的还是精英主义。
颜元的想法,是认为儒生的路走歪了,所以要搞分斋教育,把一个个儒生,都搞成六边形战士——懂学问、懂水利、会武术、懂兵法、知天文、懂地理——由他们引领百姓,发展经济、开展教化。
这和明末的大混乱时代,有直接关系。
按照颜元的设想,如果顾炎武说的六十万生员,各个都是颜李学派试图树立的那种形象。
即不是六十万废物蠹虫,而是六十万会武术、懂兵法、懂水利、知天文、懂算数、会稼穑、服从指挥、绝对听从师长的生员,做到【人皆兵、官皆将】,做到“先生有命,弟子赴汤蹈火而从之”,每个儒生都是合格的君子,明末那点事还叫事?
目的还是培养几十万有能力、有技术、有道德、有学问、能打仗、会种田,上马能直捣黄龙、下马能治水均田的儒家精英。
那么,他们认为,若真要办成了,再把土地问题解决了,理论构建完成了,天下根本就不再可能出现明末那种差点神州陆沉的情况。
而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生存的年代,东虏还是大明忠臣呢,压根没有什么太大的外部威胁。
反倒是内部,死气沉沉。
王艮在拜师王阳明之前是干啥的……一个盐丁出身的,出去“做了几年生意”就“家道日裕”了。干的啥买卖,也就不必说了。
私盐贩子出身,对于内部那种暮气沉沉、封建枷锁、等级制度,肯定是相当不满的。
他由心学衍生出的“淮南格物论”,说的是什么?
说的是,天道存在,那么,普通百姓、愚夫愚妇的吃饭穿衣、**需求,这就是天道。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关键是【凡有异者,皆为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