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罗斯福上台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坍塌。道琼斯指数当天暴跌12.8%,引起持续的金融恐慌。到了11月11日,道琼斯指数已经从9月份的高峰下跌了40%。在随后的几个月,华尔街股市有所恢复,但不过是个短暂的假象。在接下来的几年,金融风暴成了华尔街的家常便饭。到1932年6月9日触底时,道琼斯指数已经失守了91%那年最热的流行歌曲的名字是:‘兄弟,能给我剩一毛钱吗?‘(Brother,CanYouSpareaDime)到1930年底,有26355家企业破产,GDP下跌了12.6%。从这场股市坍塌到1933年‘新政‘登场,GDP下降了一半,美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从1931年到1941年,失业率在相当的时间内都维持在25%的水平,而且从来没有下跌到14%以下,十年的平均失业率为17.1%。

如今学者们仍然为1929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和后来大萧条的关系而争论不休。许多人甚至认为两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彼此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过,两者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已经难分彼此,而且都集中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病症。

空前繁荣:危机的种子

大萧条的背景,是二十世纪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这是一个**性的时代。在1890年,美国仅有六千三百万人口;到1930年时,人口已经翻倍,到达一亿二千三百万。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出了农村人口;在接下来的十年,又有六百万左右的人口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与此同时,新技术日新月异。电器、汽车、收音机、电影,乃至大规模的商业广告、《时代》周刊和《纽约人》这种适应城市文化的新媒体、消费者信贷、妇女选举权等等,都是在这个时代登场。

这种超出人类既有经验的变革,带来了无限的乐观,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不祥之兆最先出现在农业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严重打击了世界的粮食供应,导致粮价飞涨。美国农民立即大规模提高产量。拖拉机等**性农业机械的数量,在战争期间翻了四倍,到达八万五千台左右。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淘汰了九百万头左右的农用牲畜,三千多万亩用于喂养这些牲畜的土地,被腾出来耕种粮食和棉花,使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到1918年停战、世界粮食供应恢复时,美国农民突然发现这一农业**带来的不过是农产品过剩:棉花价格从战时的每磅35美分跌至1920年的16美分,玉米则从每蒲式耳一美元半跌到了52美分。农产品价格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时才恢复。

高速的城市化,为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大的市场。但这一市场的扩张远远赶不上生产能力的飙长。我们不妨看个最直觉的例子:1925年,T型的福特汽车在新建的流水线上生产,每十分钟就出产一辆;而在十几年前,生产一辆车则要花十四个小时。这种**,自然降低造价。在一战前,买辆车要消耗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