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首尾两端

经济上的倾轧是意大利同盟国疏远的原因之一。从一开始,意大利政府似乎便表明,如果要它在东南欧和地中海作为一支稳定局势的力量,那就必须给它某种形式的经济援助。盟国给予它的一种鼓励,便是向意大利的厂商大批订货。1939年9月12日签订的圣雷莫协定,是瞒着德国的,为法国在意大利购买机床、炸药、飞机、飞机发动机及纺织品、军装、长统靴开了方便之门。9月20日,齐亚诺同意举行意-法商务谈判。英国政府则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军用设备,包括军服、长统靴和毯子。两个盟国开头都以原料来支付定货的款项。1939年10月27日的英-意协定,规定设立一个联合常务委员会,来考虑进行经济合作的方法。

德国政府对意大利运货给盟国屡次提出抗议。在此期间,意-德之间的贸易本身却进行得不十分顺利。从第一个星期起,德国的政策是把那些对德国自己的作战努力极为重要的产品停止向意大利出口,并利用意大利的中立地位(这种地位是由盟国在制订封锁政策时经过仔细考虑后予以承认的),要它换船转运这时因受到封锁而不能从其他中立国家进口的重要原料。德国外交部经济处的克洛迪乌斯,立刻被派到罗马去执行这些政策。意大利人曾提出过抗议,认为他们的船只在通过封锁线时要遭受到危险,可是,在压力之下,他们只好答应合作。这种安排必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对意大利更为严重不利的却是,德国交付的煤减少了。意大利每年需要进口的煤为一千二百万吨至一千三百万吨,在1935-1936年度以前,英国是它的主要供应者,而在1938年间,它从德国和奥地利进口了七百万吨,从波兰进口了一百六十万吨,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了五十四万吨;其中只有二百五十万吨是陆运的。总之,能用这种方法来运输的数量,受到了通过阿尔卑斯山区铁路运输能力的限制,在战时,更由于提供所需车皮数有困难而受到限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数量多得出乎意外的煤,居然从德国经过瑞士运到了意大利。)因此,供应意大利的煤主要靠海运,而海运这时却似乎受到了盟国封锁的威胁。里宾特洛甫在11月27日曾指示马肯森向意大利人建议用海军为运煤船护航,但是由于战略上的原因又匆匆撤销了这个指示。不管怎样,意大利人是不愿意拿他们的船去冒风险的,不料结果竟会得到盟国同意,让他们用自己的货轮到鹿特丹去装运德国的煤,直到1940年2月底此项让步由于英-意贸易谈判破裂而被撤销为止。

德国人在1940年1-2月间借每年举行谈判以延长贸易协定期限的机会,要求意大利供应更多的铜、**、水银,甚至还有铁路车辆和机动车辆。他们还想把意大利排挤出巴尔干市场,并想代表那些刚刚自愿返回德国的南蒂罗尔人要求大笔的赔偿。当意大利的谈判代表仅此一次提出某些异议时,墨索里尼亲自出面干涉,要他们同意供给三千五百吨铜(当时意大利人自己连煮菜锅子也在进行登记,以备征收废铜之用),并且下令征收一千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