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会通过一些曲例来打消你对欣赏交响音乐的顾虑。你会说交响乐看不见、摸不着,听不懂,其实这正是音乐的奇妙之处。没有歌词的音乐,当然无法像小说、电影那样给你有头有尾的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由于它会通过那些虽然看不见却好像会说话的音符,不知不觉的使你产生某种联想,打动你的心,唤起你情感的共鸣,使你得到愉快、安慰、鼓舞和美妙的享受,那就是听懂了呀。古今中外人类喜怒哀乐的方式都是相通的。

因此人们领会各种表达情感的音乐也是可以相通的,人人都会被音乐打动,而且这种感受又会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商而体现着强烈的个性化,也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音乐并不神秘,却十分奇妙,它往往还能帮你跨越文化的差异,增进人类灵魂深处的彼此理解和欣赏。比如我们中国人听到这段音乐,。我们会马上联想起人们锣鼓喧天,欢度春节的热烈场面。而听到这段外国音乐史,也许你并不知道这是表现西班牙的吉普赛人故事的音乐,但是你一定也会感受到它热烈欢腾的情绪,也会使你一下子兴奋起来,那就证明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尽管跨越了遥远的文化,你照样懂(音乐),再如,当你被抒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打动时,是否也会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那缠绵甜蜜的爱情呢?再如梁祝协作曲里表现冷酷无情的恶势力的音乐,与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特序曲里面表现西班牙残暴统治的音乐,我们是否也能感受到异曲同工的震撼?比如白毛女里等到了老父亲回家过年的开心的喜儿。与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笔下天真活泼的朱丽叶。你是不是都可以从音乐里听出他们可爱的少女形象?悲哀、伤感,也是人类都有的感情。

梁祝里的楼台会,那段大提琴与小提琴的二重奏,会让我们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里第二乐章结尾的断断续续泣不成声的哀悼的越剧,也会使你为英雄之死深深叹息,这是什么?对,这是嘎达梅林。急促坚定的马蹄声,表现出蒙古族英雄率领人民反抗压迫的战斗场面。而这个(音乐)虽然你并不熟悉它的音调,可是当你听到战斗的号角和由远而近的像万马奔腾的狂涛扑面而来时,你同样会联想到战场和斗志昂扬的精神,也会情不自禁的被人们的战斗激情所鼓舞和振奋。音乐感染了,你这就又听懂了,至于这描写的是哪个时代?是哪一场战役都不重要吗?有求知欲的你,只要上网一查就明白,这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表现14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歌剧威廉佩尔的序曲,你又涨知识了!

有时作曲家希望你记住一个重要的主题旋律,会让他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高度上,前前后后多次出现,有的时候还有一些变化,这叫做复调的手法,是复杂的复。比如由作曲家吴祖强改编自话阎君,就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的主题。那娓娓道来的深沉的情愫,就先后有不同的弦乐声部奏出,一部接一部地打动着你的心灵。

而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在他的管弦乐曲卡马林斯卡亚里面也用了这种手法,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