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数,大唐可不输其他朝代,也就三国加在一起能比一比,但三国合力是完全没可能的事,如此,他的大唐可太占优势了。

李世民立即做出了决定,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找到了刘邦、刘备、朱元璋合作。九个名额全写一个人太冒险了,万一废票就得不偿失了,不如合作共赢。

时间紧迫,李世民直接开门见山,“我大唐要三个名额,本来大唐就有两个名额,要三个不过分吧?”

刘邦和朱元璋相视一眼,颔首答应了,正如李世民所说,大唐本来就有两个名额,如果低于三个,那根本就没有合作的必要。

何况,大唐的人确实多,这个名额必须给。

只是这样的话,他们就只有六个名额了。

“咱也不贪心,大明要两个名额就行,就填咱和……”朱元璋说着话音一顿,目光在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侯身上转了一圈,又看了看朱棣和戚继光。

朱棣眉心一跳,内心:别犹豫啊爹,选我!我才是最好的人选!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病逝了,其他的功侯也都在您之前去世了,根本就不用考虑啊!

而且你把名额给他们,以后防备他们就更累了。

朱棣无声一叹,还是他这朝的名将太少了,就一个李景隆,不然何至于如此。

不过后面的后代和名将都会选他的吧?要是没他,哪有他们,思及此,朱棣瞟了一眼朱祁镇,示意对方开口。

但努力降低存在感的朱祁镇并没有领会朱棣的深意,当然就算领会了他也不敢开口。

朱元璋犹豫了几秒,还是选择了朱棣,儿孙才是自家人。

大明的开国功侯们对此也没意见,已知朱棣是下一任皇帝的情况,皮痒了才会反对朱元璋的决定。

他们或许活不到下一任皇帝继位,但家人呢,总不能不顾吧?

听到朱元璋的话,刘邦挑了挑眉,心说你就这么点人要两个还不贪心?李世民要三个,那是因为大唐武将确实多;要不是他有刘备,对方未必想和他合作。

但刘邦还是答应,明朝本来就有一个名额,不多给一个人家凭什么和你合作。

明朝不足为惧,但朱元璋要是把剩下的人都拉上,那就是块拦路大石,尤其是曹操、孙权,手里人可不少。

也不知道三国短短几十年,哪里来的这么多名将。

李世民的想法和刘邦一样,事实上他拉刘邦、朱元璋合作就是为了保险起见。

其实拉曹操、孙权也挺合适的,但刘邦、朱元璋的性价比明显更高,为了这次的票选和他们交恶,不值得。

“那就这么说定了!”见几人没意见,刘邦道,“大唐三个,大明两个,剩下四个,我和刘秀、刘备各一个。”

还剩下最后一个,刘邦目光在卫青、霍去病身上转了转,“你二人谁愿当这个小组长?算我这个曾大父送刘彻的见面礼。”

卫霍是和韩信一个层次的名将,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