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彭佳以为事情暂时了结,准备闪人之时,一辆她看着十分熟悉的车子开到了事发班车前,那车身上写着“大华电视台字样”,彭佳见惊动了同事,便转身偷偷从另一侧溜走了。

临走时,她发现,从采访车上下来的是她的两个熟人。一个是扛着摄像机的吴瑞文,还有一个是她新闻热线的前“主人”——吕麦。

就在彭佳走后不到三分钟,吴瑞文和吕麦在警察的协助下,找到了正准备离开的军人。

吕麦是看准了吴瑞文,不管做什么新闻死活都要跟着他,不过,这些都是背后新闻部人在嚼的舌头,反正做为“新闻当事人”的吴瑞文本着提携新人的心理,对吕麦的主动沟通倒是能够接受。

除了新闻专业毕业的,谁在刚做新闻时都会显出一头雾水的蠢相,比如:该怎么找新闻线索?一条新闻该如何寻找切入点?观众喜欢怎么样的表现手法?

一条电视新闻的完成,需要调动各方的力量,不论是新闻当事人,还是采访的记者,或者是后期的制作人员,都需要通力合作。就象大米变成米饭呈现在城里人的餐桌上一样,没有农夫晒着太阳摔下的八瓣汗水等等,就没有雪白喷香米饭可以吃。

来电视台两年,吴瑞文也算见识过一批新人了,许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刚开始做新闻时,都小心翼翼,不知道从何下手,惟恐一条好好的新闻做砸在自已手里。因此,对于吕麦开始表现的青涩粗糙,吴瑞文给予了充分的耐心。

当接到开往大华的长途班车出事的消息时。吴瑞文立即和吕麦赶到了现场。

吕麦拿着话筒有点傻呼呼地站在扛着摄像机的吴瑞文身后,她的脑子里和一锅浆糊似的,不知道从何入手。尤其在现场,看到那么多乘客,大家众口异辞,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她的头顿时“轰”地更大了。

吴瑞文见状。只好做起兼职编导,他先向在场的警察打听清楚了情况,当即在脑子里勾勒了一个大概的采访方案,然后把这个采访方案告诉了吕麦。

这下。吕麦才勉强找到了一些感觉,把话筒对准了该对准的人。

当天晚上,大华电视台八点半的强档社会新闻《现场直击栏目》播出了这条新闻。

司机在病发时仍不忘想着车上乘客的安危。用尽生命的最后一点能量来保护乘客;乘客在司机生命之火行将熄灭之时,充当接力棒,将司机的责任和大爱传递下去。最终确保了一车乘客的安全……

这条新闻,采访了那名现场用手踩住刹车的军人师帅,采访了几名乘客,还采访了司机公司的上级领导,整条新闻做得深入到位,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彭佳打开电视收看大华频道时,发现这条新闻在当晚就播出了。不由地感叹吴瑞文做事的效率,要知道。在做完这些采访工作之后,回到台里要马上采带子,听同期声,写稿,这些最快的节奏完成都要一个小时,接下来还要编带子,彭佳不知道吴瑞文是怎么以疯狂的速度完成这一切的。

要是她知道这条新闻是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