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

在饭桶星人们的监督下好“肉”,接着铺入特别提味的姜丝,加一个……啊不,是几个,吃货太多,一个蛋还不够分的——所以,安然口中的小锅,其实在普通人家看来,可是一点都不小。同时再沿着锅边调入少量的油,接着调小火,小焖一会儿,大致三五分钟就可以了。

江杰云和公鸡兄喜欢吃锅巴,所以,有一锅焖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另外两锅差不多就可以关火。

关火后,接着再焖上十多分钟,趁着这会儿功夫,安然可以慢条斯理的调酱汁。

煲仔饭好吃不好吃,火候固然很重要,不过,安然觉得这酱汁也一样很重要,否则它就跟上辈子她发懒时做的杂烩饭也没多大区别,反正都往饭上扔东西,利用热水烘熟而已。

一些开水,酱油,熟油,糖,味精,料酒,香油,调在一起作成酱汁,这其中的关键不是在配料的样数多少,而在对配比量的把握上。

其实,很多时候,这也是做菜的关键,明明是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料,甚至是同样的火候,但有人做出来卖相倒是可以一看,但味道就普普通通。而有的人做出来,就是活色生香,色,香,味俱全。

这同样是许多老外做起中国菜最让他们感到头疼和恼火的地方,翻开很多中国菜谱,满眼睛都是少许和适量,到底多少克才是少许,才是适量,给准数成不成?

而少许和适量,对中国人来说,却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咳,看着搁呗。

其实这也是做中国菜最让人着迷的地方,灵活,多变,全靠厨子的一条舌头和积年的经验,不同的配比,调出不同的味道,充满变化和惊喜。

其实,想做好菜,不仅要会做,还要会吃,起码你要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而不是埋头研究用量,用量不是唯一标准,很多时候,因着很多原因,用量都要做细微的调整。

不过,家常菜嘛,倒是不用那种玄幻,差不多就得了。

此时浇入饭中的调料汁,其实也算是基础酱汁。安然一般还会准备一些其他的调料,一并端到桌上去,比如喜欢吃辣的,可以自己加油辣椒,喜欢吃酸的,可以自己再调一点醋,这就是个人口味问题。

出门在外,又是临时决定,所以,这基础酱汁也做得比较简便,在家里,有时安然会提前做得更加考究一些,放一些香料熬制,晾凉后过滤掉其中的残渣,再调入其他调料。

饭关火焖着的功夫,安然趁机尝一尝灶上的汤,这汤比饭焖得还早一些,饭的口味又重又丰富,汤就尽量清淡一点,鸡腿,海带,蘑菇,青菜,豆腐,粉丝同煮,口味鲜美,料也丰富,热乎乎的,正好暖身,嗯,与煲仔饭同理,还可以顺道把食材打扫一下。

嗯,味道不错,安然感觉挺满意,关上火,示意三只吃货可以开始盛汤了,大家每人都喝上一碗汤,暖和暖和,还可以占占胃袋,少吃一点,既有利于肠胃消化,又有利于节食——当然,这种温和的方式只对地球人有效,对某些外星生物来说,只会吃得更多,从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