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让他们自己去掌握合适距离,很难。

林幕只能是一次一次机械性的给他们安排固定的步点、和交接距离,好在通过这样的过程,不停的交接训练,使得现在交接棒的递手和接棒熟悉度提高还是理想的。

让林幕欣慰的是,运动员们都很努力刻苦,积极性也同样很高。每天清晨晨练,上午个人素质训练穿插些接力配合训练,下午再纠正技术动作和交接棒训练,临到下午结束再合练配合,晚间还要健身房加练。

这一天下来,从百科里显示出来的一条条的负面状态就能看的出来,累是肯定的。运动员们都没放弃,叫苦是常有,但当下次训练起来,依然又能投入进去。

有队里派来的理疗师时时跟踪、积极舒缓,偶尔林幕也会用上几个成就点消除下稍重些的负面状态,现在的身体状况都还算良好。只要愿意为梦想努力打拼,林幕也不会吝啬于几个成就点。

“休息三分钟!”

冲着跑道上正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的几名运动员喊了一嗓子,陈国斌习惯性的拿出了一个小本子,跟着林幕向场边走去。

小本子上,他已经记下了很多东西。这几天他都是这么过来的,带运动员们个人训练,接着一组一组的接力组合训练,再次合练跑几次。分析问题,再安排下一次跑的交接情况。

几天下来,他感觉到自己的收获很大,不在于接触到的训练技术上的,而在于他通过一次一次的观察,再有林幕经常给他的讲解中,慢慢的摸到了一些如何去给运动员们针对提高的方式。

在收获的同时,他心里对于林幕的嫉妒心偶尔的又会冒出来,但是他感觉到越来越淡。不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确实是有天赋的。

林幕能从如此快速的奔跑中,根据观察运动员的情况来从中找出问题,再去安排解决问题,运动员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配合的成绩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在进步。就冲这一点,他不得不承认,林幕比他更有天赋。

偶尔的几次念头转头,陈国斌觉得有些可笑,林幕现在能取得比他更高的成就,有什么好嫉妒的。下定决心后,该迎头赶上去才是,从第二天开始,他拿起了小本子!

场边,临时接力队的两位助理教练黄教练和龙教练,正听着林幕的分析,不时的点头,偶尔的也询问几句。

安静的靠了上去,听着林幕的分析,捧起小本子开始记录。

“第一棒,付冰洋的弯道速度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他前面60米慢了,加速的距离太长。还是起速时爆发有欠缺,没能把他的起跑充分利用起来。要继续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弯道的路线靠外不少,进入接力区有影响,他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要着重加强,今天再加两组……

第二棒,胡林山前面的加速还是稍微不够充分,力量反应训练要继续加强……起跑步点选择上再提前半步,后伸手时手臂伸展角度再降低几度……

第三棒,叶华……虽然他的弯道技术和力量结合有些不稳了,但力量加强不能停,他的协调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