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泽阳。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分享这些年来对自控力的实践心得和感悟。

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都不陌生:

想要减肥,却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想要好好对待亲近的人,却总是控制不住就发脾气;

想要升职加薪,工作却总是拖到最后一刻钟还没完成。

可能是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2012年7月,《自控力》上市后,不经意地成为一本现象级超级畅销书。几年下来,发行量400万册+,至今依然是畅销榜单前列的「常客」。不过,这并不是唯一一次。2009年,与古典老师合作出版他的第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那时候也走向了百万册,所以惊喜之余,倒也平静。

作为编辑,能够策划、参与到一本百万级畅销好书的操盘中,真是幸事一桩。一本好书就像我的一扇窗户,为朋友们做好书,与许多素昧平生的人交流、学习,这是我做书的「私心」。当然,我也希望书大卖,但更盼望收到读者们的「阅后反馈」。

为此,我做了很多尝试,甚至专门创立自控力school社群,以便面对面地交流。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社群支持到近千位朋友的成长,助力了包括「剽悍一只猫」等人的起步。能够看到一本好书为哪怕一个人带来的改变,就已是荣幸之至!

改变三阶:转念、转化、转变

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人人都在说「改变自己」,渴望自我管理「棒棒棒」「好上加好」,试问:成效如何?

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健身。运动是一件100%回报的快乐的事,地球人都知道。经常听到很多人下决心自控,好好健身、减肥,开头激情澎湃,一上阵却立马败下阵来,旧态复萌如同变脸。很好奇,为什么呢?就我的观察,可能有以下三种状况:

1.没有动力或者压力,需要一个让自己心甘情愿投入的目标

有清晰、可衡量、deadline的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评判的标准。

大多数人提到减肥,心里可能说:「今天不运动也没什么,该吃吃该喝喝,该熬夜熬夜。吃饱了再减肥,明天再运动……」试问:「你真的愿意瘦瘦瘦,还是希望有一个『瘦成一道闪电』的光环说出去炫耀,或者只是赶趟儿罢了?」

如果我们没有内在、主动的目标,生活可能会给我们一个外部、被动的目标:如果体检指标虐人,或者心仪的男生说「接下来三个月内,必须减肥20斤才能做朋友」,估计大家立马变身运动狂人。

2.认知需要提升,你不知道的东西更重要

知道运动顶好,可是不知道具体为什么要运动,「知之不详」,也不够:认知不全面、不深入、不完整的结果,导致很多人在此止步不前,错过了深入探索、了解的乐趣。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认知压根是错误、颠倒的。比如很多人爱给自己贴标签——「拖延癌晚期」「丧」「刷夜族」「原生家庭祸害」……似乎只要一贴上标签,就可以原谅自己。可是,让自己过得轻松、高效的,最终只有行动与结果吧?标签带来的满足感就像一块哄孩子的糖,让我们忽略了对自己来说更有价值的东西。说一句大白话:我们并不「真正!深入!了解!」的东西,恰恰是最需要学习的,也是最重要的。

3.需要切身体验,帮助自己轻松启动

一说到行动(justdoit),估计很多人都挠头,深感举步维艰。我更倾向于将行动换为「体验(enjoy)」一词,何为体验?亲身经历就好,不必操心太多,诸如「万一做不到怎么办」「做得差显得自己没水平,不要不要」别人怎么看我」……体验只是当下的一种状态罢了,无关后续结果与目的,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打开一盒巧克力的好奇宝宝,难道不是更有乐趣吗?

比如没有参与过运动,体验到运动的好处,体验到与此同时大脑多巴胺狂增的畅快,而只是看到了挥汗如雨,这并不能帮助你轻松启动运动。哪怕只有一次这样的体验,我们的大脑也会记住这种畅快的感觉,如果身边有一位运动达人,跟Ta一起运动,等到独自一人时启动运动便会容易得多,彷佛被「催眠」一般,轻松解决大多数人难以启动的难题。而且体验得越多,越能将认知、概念等内化为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第一种状况和第二种状况都属于转念,心念转了,对同一件事情的视听相应不同,对自控也是如此。第三种状况属于转化,行动、体验,不断反省、小结……都是帮助自己内化的诸多方式。大脑像一位求知欲很强的学生,我们训练它内化,它就会慢慢习惯内化。加之充分的体验,改变水到渠成。

所以我们的每期节目,都是以改变三阶的结构而来,希望在帮助你升级认知的同时,更能落地在体验、践行上,知行合一,「如说而行,如行而说」。

在《自控力》的开篇,作者凯利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自控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行为、情绪与注意力的能力。这个定义听起来简单,其实细思不易。

一个人真的可以控制自己么?一个自信满满的人在「部分情况」下,能够部分控制行为、情绪,已经很好了。控制注意力,恐怕难上加难。我们的大脑习惯于自动反应,日常总是自动驾驶,加之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内外干扰,导致注意力涣散,「四分五裂」是很正常的事儿。注意力不聚焦,想要深度工作或保持清醒的觉知,似乎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

考虑到对自控力的理解,这里多做一些诠释:

一、自控力是一项稀缺、易损耗的资源。

通过亚马逊、豆瓣、微博等平台的评论,我了解到很多人由《自控力》得到的启发,看到他们的心得体会。大家对自控力普遍有两点认知:

1.存量思维:自控力是有限的

2.增量思维:自控力像肌肉一样可以训练或提升

这两点源于常识:自控是一件极其耗费大脑能量的复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宝贵、易损耗的稀缺资源,需要生理学做能量基础和能量支撑。

调用自控力的策略是,对存量省着点花,把意志力储备或自控力能量用到刀刃上,对增量需要多多益善,用各样增加身心能量的方法提升,比如运动、充足睡眠、冥想等。

二、自控力是一门兼具认知与行为的科学。

自控与心理学、经济学、神经学、医学领域等密切相关,收录跨学科的最新洞见,兼具认知与行为。学习自控力,需要「两条腿」——认知升级和行为训练一块走才行。

仅仅了解这些,当我们失控时就能够让自己试着放松。比如每天的目标没有完成,你不会仅仅责怪自己无能,陷入「情绪沼泽」难以自拔,而是会转而分析:是不是「意志力储备」损耗得太多,供不应求了呢?

而以往,当我们不了解「自控力科学」时,往往用过时、消极的应对方式狂虐自己与彼此,养成「习得性自责」或「习得性责他」的陋习。哪怕是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我们就可能从「习得性自责」,走向「客观地寻求解决方案」的心智模式。

因此,哪怕是仅仅了解有关自控力的知识,提升认知,自控就会简单、愉快许多,先行成功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呢,则需要拜托行动或体验「帮帮忙」了。

三、自控不仅是原因,更是结果。

说起自控,很多人觉得苦,似乎万般无奈被迫自控,想想就苦恼。人生势必要如此艰难吗?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颠倒了因果关系所致。自控不仅是原因,更是结果,它还是帮助我们调动行为、情绪、注意力,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的资源和手段。

我们需要在过程中温柔地「与自我对话」「与自己协作」,最终实现自控的结果,而并非看似强制性的「自控」。比如从转念开始,了解自控的工作机制,升级认知。然后,将自控的技巧、方法等用到生活中,转化为第一手的经验,边调整边深化认知边付诸实践边总结,不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逐渐转变成长。假以这样持久、循序渐进的训练,行为、情绪与注意力会渐渐地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简言之,与其控制,不如训练自己与自己对话、协作、协商,一起轻松、简单地往前走。假如勉强给自控力下一个定义的话,在我心目中,自控是一个人通过与自己协作,「连哄带骗」,调动行为、情绪与注意力,兑现出想要的目标或价值的动态过程。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或方法,基本上都是我和小伙伴都用过的。如果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边看边做,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拼接出「组合拳」,为自己定制一套自控力养成指南。假如其中一个方法对你有帮助,我就很开心了。

每期的最后会有我为大家设计的mini自控的环节,希望大家能跟着实践和打卡,让我们每天10分钟,轻松拥有自控力,成功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谢谢大家,我们节目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