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找到能够准确表达数据并让受访者产生深刻共鸣的语言。我知道,如果人们露出一脸假装听懂的表情,或者用「嗯」「听起来挺有趣」之类的敷衍话来回应我脱口而出的术语和定义,我就该结束采访了。受益于我的研究课题,当人们把目光移开,用手快速捂住脸,或者发出「哎哟」「闭嘴」或「别来烦我」之类的哀号时,我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最后一种反馈通常是人们听到或看到「永远不够」这一表述时的反应。人们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从自我经历出发完成填空:

·永远不够优秀。

·永远不够完美。

·永远不够苗条。

·永远不够强大。

·永远不够成功。

·永远不够聪明。

·永远不够确定。

·永远不够安全。

·永远不够出众。

我们感到「永远不够」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匮乏文化」中。

我最喜欢的研究匮乏感的作家之一是全球活动家和筹款人琳内·特威斯特(LyneTwist)。在《金钱的灵魂》(TheSoulofMoney)一书中,她将匮乏感称为「弥天大谎」。她写道:

对大多数人来说,包括我在内,清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还没睡够」,下一个念头是「我的时间不够用」。不管正确与否,在我们去质疑或检验它之前,这种「不够」的想法总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倾听、解释、抱怨或担心我们没有足够的……甚至刚从床上爬起来,脚还没沾地之前,我们就已经觉得什么都不够,觉得自己什么都落后,觉得自己在失去什么或什么都很匮乏了。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仍在不停地运转,想着当天我们没有得到的东西或者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们带着这些想法入睡,醒来时仍沉浸在「不够」的想法中……匮乏感产生的内在条件和匮乏感产生的心理状态,存在于嫉妒、贪婪、偏见和与生活的抗争中……

匮乏感是「永远不够」的问题。「scarce」

(匮乏)一词源自古老的诺曼法语「scars」(伤疤),意思是「数量有限」(约公元1300年)。在一种人人都高度意识到「匮乏」的文化中,匮乏感飞速滋长。从安全、爱情到金钱、资源,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受限或匮乏。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计算我们拥有多少、想要多少、缺少多少,还要计算别人拥有多少、需要多少、想要多少。

这种持续的计算和攀比如此令自我挫败的原因是,我们时常将自己的生活、婚姻、家庭和社群,与难以企及的、由媒体炒作的完美愿景进行比较,或者将自己的现状与幻想中别人的完美生活进行对比。怀旧也是一种危险的比较方式。想想看,我们有多少次拿现在的自己、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比较,而这些回忆其实早已被怀旧情绪修改得面目全非,根本就从未真正存在过,我们却由此陷入遐想:「记得那时候……正是那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