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 理由充分,想必也不会不同意。

不同意就什么都别要了。

而有一就有二,只要开了头,这次驻扎一百人,下次就能二百人,三百人……既然这么多人过去,我们也不白吃白喝,按时派船队过去补给、轮换也很正常吧?

来都来了,我们顺便带点□□珍贵特产,开个国家对外贸易,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你们肯定也特别欢迎吧?

或许他们一开始不习惯,但不要紧,温水煮蛙,一回生二回熟,多来往几趟,也就习以为常。

只要习惯了,那里就可以慢慢发展成大禄朝的海外基地……

先不说那么远,头一批派过去的使者和护卫队中能安插的人手就太多了,勘察矿藏的熟练矿工、算学生、医官、农科等人才,借着帮助他国开垦农桑的由头,深入勘察,看到底什么地方有甚么矿藏,甚么药材,需要如何开采,大致回报率多少。

此为其一。

其二,也有不少国家不会同意大禄官方人员进入,那么就不强求。

但大家总要打开国门做买卖吧?

招揽一批民间船队,暗中给予他们极大的便利和荣耀,同样派出专业间谍,或随行买卖,或干脆在外生根发芽,以作内应……

如此循序渐进,明暗应和,既能调动主战派的积极性,又能一点点扭转反对派的心理,降低他们的抵触,大可一试。

但董春百思不得其解的只有一件,就是秦放鹤自始至终,好像都对这些国家的情况非常了解,也很笃定只要打了,就一定能够物超所值。

按常理,他出身乡野,父亲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穷秀才,自己考得心灰意冷不说,给儿子都起名叫放鹤,可见也非什么胸有丘壑野心勃勃之辈。

那小小清河府资源有限,徒儿汪扶风也不可能教给他这些,即便入太学、入翰林,接触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所以,他究竟是如何得知?

举国兴兵非同儿戏,稍有差池便是数十万将士之存亡,朝廷威信乃至家国颜面,增减与否只在一念之间。

此事不弄明白,就代表其中多有秦放鹤胡乱揣测之处,不足为信,董春断然不会允许这份折子面圣。

不是全天下只有自己这一颗脑袋瓜子,秦放鹤打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能虎躯一震,上至皇帝,下到黎民全体拜服,所以也想好了怎么解释。

他出这种损招,固然有私心,但若真能施行,确实有利于万世。

因为他太清楚东亚乃至东南亚一带的矿藏有多么丰富了!

常见的海盐、粮食瓜果、贵金属金银和各种珍珠宝石就不说了,橡胶、石油、天然气、煤、镍、铝、锡、铅、钛等等等等,多不胜数!

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种类在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前根本用不到,但现在不圈起来,难不成还要等大家都意识到重要性,开始四处争抢时再出手吗?

那会儿就晚啦!

现在拿下,就是拿下了,以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