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部分我们讲解如何避免对他人的过度控制,而对自己的过度控制相对更难被察觉,但是这种倾向却伴随着我们从小到大。稍不留神就会挫伤我们的锐气,使我们的能量低落。

我先分享给你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左右,那个时候学校鼓励大家练毛笔字,我也挺喜欢,就让我爸给我买红模子(就是毛笔字字帖)。我爸问我要几本儿,我说要40本儿。他听了也没说什么,晚上下班回家给我带了4本回来,我还挺不高兴。结果呢,到最后这4本红模子我只写了4页。

从四十本到四页,就是我思想到行动的落差。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落差。当你要坚持一件事情、打算开启一个习惯,或者开始一项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时,比如像我现在这样写稿子,或者做PPT,做设计工作等等,都会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落差。

这种落差的产生,源于我们对自我控制的过度需求。我们总是倾向于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发展,总是倾向于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结果。

这种对自我控制的过度需要产生的一个直接危害就是自我挫败,很多人最后没做到,会因此逐渐降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倾向于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坚持不下来。

另外一个间接危害就是形成完美主义人格。

当我们倾向于认为事情必须做得完美,我们就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便因此产生焦虑。由于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完美,结果会导致我们变得更焦虑。这种态度使我们踌躇不前,因为我们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结果难以进步。它会大幅度的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会倾向于在某些任务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额外花费的那些时间收益是非常有限的,付出的成本却是相当可观的。

完美主义还导致我们过度关注小的差错,并且让我们贬低自己的成就,我们会倾向于不在意那些做的好的事情,却不放过那些差强人意的表现,这将辅助自我挫败的发生。

我必须把我故事的结尾告诉你,自那以后我再也没买过红模子,我也再没写过红模子,练毛笔字儿这件事儿算是正式跟我拜拜了。

思想和行动的落差在一个人小的时候会非常明显,在青年初期会达到巅峰并开始趋于弥合,在步入中年时思想和行动会趋于一致。

但是我猜想这绝对不是因为年龄本身导致的,而是因为阅历和思考力的提升使得两者趋于一致。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确立目标方向,然后持续坚持的事情的锻炼,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正确的思考方法和坚持方法,那么这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和实际的行动就会比较匹配。但如果没有这些,一个人即使到了三四十岁也会经常表现出好高骛远的倾向。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正确分析落差产生的原因。人们很自然的倾向于认为应该提高自己的行动力,这是挫败感的主要来源,因为当落差存在,就会认为是自己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