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和美国的城市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城市中心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欧洲城市古老而传统,往往有着所谓的历史古城中心,比如布拉格、华沙、汉堡等等。反观美国的城市中心区却大不相同。要么是纽约曼哈顿岛CBD集聚摩天大楼;要么是底特律downtown,几十年来弥漫破败而危险的气息。这背后,是有着怎样的故事,又展现了怎样的城市空间演变和规划思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城市中心区的衰老与复兴。

欧洲老城的历史悠久,不论是军事要塞还是城邦城堡,先天形成密集城市中心,让后来的城市生活依然紧密围绕其展开,一切都较容易理解。所以今天我们把更多笔墨放在美国,重点聊聊20世纪中叶和纽约市有关的两个人和他们背后的故事。他们分别是:罗伯特·摩西与简·雅各布斯。

罗伯特·摩西何许人也?他被称之为「大纽约缔造者」。没有他,曼哈顿岛也许完全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因为林肯中心、联合国大厦、纽约水族馆、白石大桥等无数巨型建筑,以及横跨纽约三区的高架、隧道和大桥等建设工程都是缘于摩西的大手笔。

简·雅各布斯何许人也?没有她,我们不会读到《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部著作,不会看到曼哈顿岛的居住社区如此多样,各色人种都行走其间,也不会这么早的领悟到,公众参与,混合、多元的城市活力比理性而伟大的城市规划蓝图更加打动人心。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和二战结束后欧洲城市致力于战后重建不同,美国作为获胜国,拥有大量未受到战火冲击的城市和空余的土地。「为了实现每个复员军人的美国梦」,城市推行了优惠的郊区购房政策,加之汽车的普及、充足而廉价的汽油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等条件,很多白人中产阶级大量从城市中心搬到城市郊区,紧随其后,企业也随之外迁,而无力承担通勤成本的贫困少数族裔则留在城市中心,造成了内城的普遍衰落、人口减少、低收入者增加和种族隔离。随之出现的,是具有高犯罪率和高失业率的贫民窟。

为此,1949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住房法案》,正式启动城市更新计划,根据法案,联邦政府将投入135亿美元推动「贫民窟清理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城市改造运动解决城市中心城衰败的情况。在纽约,罗伯特·摩西首当其冲,他曾任纽约交通委员会主席、公园委员会主席。他娴熟地运用政治技巧,特别善于利用联邦资金,鼓动纳税人支持,并说服两院通过立法,建设了大量建筑和城市设施,用以吸引中产阶级回迁城市中心。三区大桥,布鲁克林大桥,无数的立交桥树立在曼哈顿,这套庞大的交通体系,全是摩西一手打造。

其他城市的改建运动一样如火如荼,当时匹兹堡以市区脏乱和经济萧条闻名,1950年成为开展市区重建计划的首个大城市,随着匹兹堡旧城中心被拆除大半,改建为公园、办公楼、体育场,城市面貌明显提升。在波士顿,几乎三分之一的旧城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