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而不是舰队集体机动动作。

问题是, 当时高野五十六没有下达命令。结果跟在“山城”号后面的“伊势”号与“日向”号将其判断为舰队机动,从而跟随转向。

这一变化,对这场海战地最后结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先遭殃的肯定是“山城”号。

在三艘战列舰转向的时候,“山城”号先离开“扶桑”号的“阴影区”,暴露在了四艘“皇帝”级战列舰地雷达面前,而“伊势”号与“日向”号仍然留在“扶桑”号的“阴影区”之内,所以四艘“皇帝”级战列舰只能瞄准“山城”号。{第一看书}

五分钟的时间,足够“山城”号完成最后地“死亡狂奔”了。

当然。运气也不是完全抛弃了“山城”号战列舰。

其“出其不意”的转向机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第三轮齐射的三十六枚穿甲弹全部落空,无一命中!

当时。“太宗”号上的白佑彬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结果。

按照他的判断,日本舰队应该向左转,脱离战斗,而不是向右转,继续战斗。即便向右转,新航向应该大于二百五十五度,以拉开距离,尽快离开快战斗群的炮击范围,而不是留在“必杀区”内等死,更不是像武士道一样,在明知不是敌人对手的情况下冲向敌人的炮口。

另外,当时地雷达只能测出敌舰地距离与方位,而不能测出敌舰的航向。

要测算敌舰地航向,只能测两次位置信息与方位信息,然后用三角函数计算出航向。而当时雷达测距与测角的误差都比较大,为了测得尽量准确一些,两次测量间敌舰的航行距离应该尽可能的远,也就是两次测量的方位差应该尽可能的大。

如此一来,很难在战斗,特别是两轮炮击之间用雷达测量敌舰的准确航向。

如果在夜间,无法通过测距仪准确观察敌舰的侧影,就得靠枪炮长,或者是舰队作战参谋的个人判断。

打出第三轮齐射的时候,白佑彬就意识到自己判断错误了。在炮弹飞行的两分多钟时间内,雷达测出的粗略数据证明了白佑彬的判断。“山城”号的航向不会过二百五十度,而不是白佑彬之前判断的二百五十五度以上!另外,了望员的报告证明,“山城”号仍然在向西南方向航行,而不是向东南,或者正南方向航行(这可以通过战舰的侧影做出大概判断)。

结果,在第三轮齐射的炮弹落下前,白佑彬就下达了新的炮击参数。

随即,“太宗”号先打出第四轮齐射,另外三艘战列舰收到了舰队司令部来的炮击参数之后,也跟着开火了。

说白了,第四轮齐射多半有碰运气的“嫌疑”。

当时白佑彬估计“山城”号的航向在二百三十五到二百四十五度之间,因此在向各舰下达命令的时候,对炮击参数做了细微的调整,以保证至少有一枚穿甲弹砸中“山城”号,而不是再次落空。

白佑彬此时表现出了一名优秀舰队指挥官必须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