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求接人了, 也不可不应。

她便笑道:“前日昭昭在家练字, 还说起上次入宫,陛下亲手教她写了‘君子不器’几l句,她练了一个月,已比上月大有不同了。不知宫中哪日方便?我们送昭昭入宫便是。”

——她已是皇帝的“姑母”辈,寻常说话,这声“我”的确自称得起。

从称“妾”,到称“臣”,再到称“我”,竟只过去了三年。

“那便正月初六日,朕让人去接!”皇帝忙笑道,“在宫里住三日,到了初九,再叫人送回家里。”

又说一两句过年的闲话,江洛三人便告退出殿。

能得皇帝在这般场合亲自下龙椅来说话问候,直到出宫,三人身上还围着许多羡慕的目光。

江洛却并不觉得何等荣耀,只有些疲惫。

皇帝和太后眼中,昭昭“乖巧可爱”,她当然不否认自己的女儿乖巧可爱。但她还是更希望昭昭能处在完全自由的环境里,想说话就说,不想说话的时候,也不必“不得不应对”。

九月末,他们才回家时,昭昭的确话多了些。

可他们在家的时间一长,昭昭就不觉恢复到了她春日还没离京的状态。

冬月末,昭昭入宫两日,回来话又多些。

江洛却不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了。

昭昭在宫里说很多话的时候,她是愿意的吗?是高兴的吗?

再换个角度想,是不是一直在家里没有说话的“压力”,昭昭才能不开口就不开口,多去宫里反而对她更好?

江洛是第一次当亲妈,又从林如海养黛玉上借鉴不到太多经验……所以有时她为难半天,想出一二三四种方法与后续种种可能,最后还是会顺其自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去强行改变。

也或许昭昭既能在家里拥有不说话的自由,又能在宫里得到多说话的“锻炼”,已经是最完美的情况?

回到家时,江洛已经调整好了心态,用平常的语气和昭昭说:“陛下初六要接你进宫哦。”

她不褒不贬,好与坏就让昭昭自己体会吧。

总归孩子在宫里没危险。

昭昭只用点头表示“知道了”,便给妈妈、爹爹和姐姐展示手里的窗花。

她自己剪了一个望远镜,还有一支火·枪。

昭昭:“这里不好看。”

三人便一齐看,果然这一处有些粗糙。

昭昭:“我要再剪一个,给陛下吧。”

过年要带礼物。

江洛想了想,决定教女儿:“那给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的呢?”

皇子公主们都是昭昭的“晚辈”,不用管。

昭昭没养在任何一位妃嫔的宫里,也不用管。

太后不用说。

而皇后——

皇帝近月又数次强调嫡出皇子尤其是二皇子的特殊性,显然立储之心已定,皇后又是皇帝嫡妻,六宫之主,母仪天下,是昭昭正经的“师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