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自小读书就好,大学顺利考入名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硕连读。硕士毕业后,导师苦苦挽留,因为自己在环境治理方面确实心怀梦想,期待有朝一日作为科学家,为环境改善贡献力量。稍作犹豫后,放弃了很多好OFFER,留校读博士了。

但是,随着课题越来越深入,却发现,自己专攻的方向,以目前的技术和商业环境,根本没办法有实质可行的成果,更别提推出产品来大规模应用了。

一下子心就凉了半截,开始自我怀疑了。

第一次来找我们的时候,情绪不太好,嘴里嘟囔着:「我的博士课题,其实很不容易……但知道课题没有实用价值,学术意义也不大。突然间,心灰意冷:课题没有了价值,读书有什么价值?工作又何来价值?人生又何来价值?」

随着沟通的深入,我们了解到,张伟有结婚的计划,可是多年寒窗苦读,现在要在帝都买房,实在不易。

有次本科同学聚会,他发现同学中,目前收入最高的,都是当年进入投行的那批,作为当年班里最牛的学霸面霸,其实自己那时也拿到了两家知名券商投行部的OFFER。

认真权衡后,他决定,梦想和情怀得暂时搁置一下了,书读了这么多年,是时候走出书斋,品尝一下这人间烟火,成家立业,需要先谋生存,再得发展。

那么,换行吧。

决定去投资银行以前,所有可能适合自己且收入不错的行业,张伟都做了逐一分析。他认真地将自己的能力优势,薪酬目标以及社交人脉圈资源做了盘点汇总,列了一张清单。经过反复的考量,也请求了专业人士的辅导,他决定赌一把,切入投行。

对此,他做了认真分析,列出了几个重要关键点:

1.目前有赚钱养家的压力,投资银行业确实收益丰厚。

2.投资银行业有不少关系很好的同学,他们不仅能共享经验和资源,还能帮忙引荐工作机会。

3.他瞄准的投行入门职位,也就是分析师,这个岗位所要求的工作技能其实都是他最擅长的,比如快速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形成结论,出具报告,汇报沟通等等,其实也是他做博士时的日常。而且人人都知道投行是聪明人的汇集之地,工作强度极大,而这些特征,其实也是他们研究所这个圈子的典型;

4.再有,张伟绝非那种传说中的博士样子;他擅长交际,朋友众多;除了自己的领域,平时涉猎很广,对商业和投资很有兴趣。在知乎甚至有专栏,回答的不仅是环保领域的专业技术问题,还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析,和这个领域的创业方向的前瞻趋势。

后面,经过熟人的介绍,他顺利进入一家知名证券的投行部,开始了分析师生涯。情况和他预想的几乎一样,熟悉的工作模式,相似的工作强度都让他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只是金融方面,自己的知识相对弱一些,但是,这对学霸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三十而立,张伟,如愿开启了职业发展的新篇章。

上个月,收到了他的消息:祝福我们吧,婚礼在毛里求斯的一个小岛上低调举行,下次再来您哪儿的时候,一定带喜糖过来。

犹如收到了自家弟弟的好消息,从心底里为他高兴。

回顾张伟的案子,我们看到,他转型的成功和他过硬的基本功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长期的研究工作让他练就了非常缜密的逻辑。这种能力让人受益终生,无论是对自我发展,前程道路问题的分析判断,还是对这种高强度高薪酬的工作机会的把握,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人才发展领域的专家同仁,甚至这样评价:逻辑分析能力,是脑力劳动者最大的本分,是知识分子最底层的竞争力。

另外,张伟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掌握得非常清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首要的当然就是要了解自己,但是认知自我通常都是最难的。而对手呢就好办得多,目前的企业信息通过互联网渠道都能够拿到手,更内部的资料也能够通过人脉,或者是请来研究专家帮忙。

最后,开阔的思维和眼界,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人脉,也在他的转型中,也很关键。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哪怕你是一个每天困在研究所里寒窗苦读,日夜做实验的博士,都一定要保持对跨界的认知。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属于八股科举时代。在人工智能即将到来,很多工作都将被革命掉的时代,不会跨界,不会换行,那无疑是自我设限。!